何以中国 | 大别山下的革命岁月(六):印章铭信仰
在麻城市革命博物馆的展厅内,陈列着一枚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木印章——“乘区九乡苏维埃政府印”。这枚外表残损的印章是国家一级文物,它无声地诉说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麻城苏区的斗争史诗,铭记着苏区人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深厚情谊与一位普通党员的忠诚信仰。
危机时刻 藏印护印
1932年寒冬,麻城乘区九乡苏维埃政府通信员王宏文在执行任务归途中,不幸遭遇敌人追捕。情势万分危急,王宏文逃入深山躲避。敌人为逼其现身,竟放火烧山。
眼见火势蔓延,追兵逼近,王宏文深知携带的苏维埃政府印章绝不能落入敌手。千钧一发之际,他将印章包裹在油纸布里,小心藏匿于山石缝隙之中,随后毅然向山下跑去引开敌人,最终因体力耗尽被捕。
烈火考验 信念如磐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王宏文始终坚贞不屈,未透露任何党的秘密。寻机越狱成功后,他重返藏印处,发现印纽虽被山火烧残,但印面镌刻的“乘区九乡苏维埃政府印”十个大字却奇迹般地完好无损。
这枚印章,瞬间将他带回1929年麻城苏区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全县七个区、四十多个乡建立苏维埃政权,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让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分田又分地,自种又自吃,分了翻身米,个个都欢喜!”的歌谣响彻田野。
苏维埃政府还兴办农场、被服厂、合作社,创立列宁小学,让红军和百姓的子女免费接受教育,苏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麻城县苏维埃政府西张店寸腰石农场旧址
家国破碎 使命在肩
然而,王宏文出狱后得知,在他身陷囹圄期间,敌人对苏区进行了残酷“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川陕,乡苏维埃政府转入地下斗争。他的家园已成废墟,亲人或罹难或离散。
面对满目疮痍,王宏文强忍悲痛,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绝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一定要将印章安全交还组织。”
此后,他隐姓埋名,靠打短工维持生计,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边躲避敌人搜捕,一边苦苦寻找党的地下组织。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历经艰险,王宏文始终将印章贴身珍藏,以生命守护着这枚象征人民政权的信物。
麻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柏树嘴
薪火相传 永存史册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这枚凝结着忠诚与鲜血的印章被王宏文精心保存下来。20世纪80年代,王宏文同志病逝。
1988年,其子王恩平谨遵父亲遗愿,将这枚无比珍贵的革命文物郑重捐赠给麻城市革命博物馆,使之得以公开展陈,教育后人。2004年,该印章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枚“乘区九乡苏维埃政府印”,不仅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早期人民民主政权光辉实践的重要实物见证。
它铭刻了苏区人民对苏维埃政权的衷心拥护,彰显了像王宏文这样的普通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作为大别山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的红色基因和对党忠诚,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湖北卫视
摄像:王伟 王安一
编辑:段雨萱
审核:易蕙
编审:黄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