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浠水 | “茶二代”程本磊:雀山茶香焕新生
在大别山余脉的浠水县雀山村,“茶二代”程本磊辞去央企工作返乡,用八年时间将荒芜茶园打造成年产值400多万元的富民产业。他以创新破局,从分级制茶到直播带货,让雀山云雾茶走出深山,成为带动乡亲致富的“黄金叶”。
初夏的浠水县绿杨乡雀山村,金色晨光穿透薄雾,洒满层层茶山。茶树丛中,村民陈晓香正背着竹篓,指尖翻飞,采摘着鲜嫩的茶叶。她告诉记者,自从程本磊回乡接手茶园后,这片茶山又热闹起来了。
▲程本磊在茶园(右2)
雀山曾因茶盛极一时。地处大别山余脉,北纬30°的温润气候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产茶条件。上世纪80年代,绿杨乡曾是黄冈有名的茶乡,5万亩茶园绵延成片,村村飘茶香。然而,经营不善与市场冲击让茶园渐渐荒芜。程本磊回忆说,他父亲一辈子种茶制茶,不忍心茶园荒废、技艺断代,2007年咬牙承包了500亩荒山,用双手一锄头一锄头地“复活”茶山。
然而,光靠手工种植、采摘和制作,茶园规模小产量低,一斤茶叶也只能卖到15元。当程本磊目睹父亲因经营不善而愁眉不展时,他心中便埋下了一颗种子——要让雀山茶重焕生机。
“茶叶,需要有人传承。我从小在茶叶堆里长大的,靠着父亲卖茶叶供我上学,我对茶叶有着特别的感情。”2018年,爱茶的程本磊做出人生重大抉择,辞去在深圳一家央企的“金饭碗”,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宁可少卖一斤,不可品质差。”这是父亲教给程本磊的制茶信条,也是他坚守的底线。接手茶园后,程本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成立湖北雀翠峰茶业有限公司,在绿杨乡集镇上开了第一家雀山茶叶店,茶叶销量和效益翻了一番。程本磊说,这一改变,让雀山茶首次从熟人圈走到了大众面前,也让不看好他的父亲彻底信服。
▲(程本磊制茶)
程本磊的“较真”远不止于开一家门店。他深知品质是茶叶的灵魂。于是,他果断将茶叶按等级分级:明前茶只取一芽一叶,单芽茶单独加工,并给采茶工支付更高报酬确保等级纯粹,还将包装从斤装改为盒装。当年,公司生产的优质春茶卖到480元一斤,彻底告别了15元一斤的低价。满怀信心的程本磊说:“父亲那代人靠口碑攒老客,我们这代人要靠品质闯新路。”
品质的飞跃,离不开硬件的支撑。程本磊投入大量资金,不仅将传统作坊升级为SC认证工厂,还引进了先进的制茶设备。记者走进1500平方米的车间,只见智能杀青机、仿生揉捻机、红茶发酵舱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老炒茶师傅程又元笑着说,有了这些先进设备,再结合传统技艺,雀山茶从昔日的“口粮茶”变为市场青睐的“精品茶”。
好茶酿成,如何跨越座座大山,香飘万里?程本磊敏锐捕捉到时代风口——直播电商。镜头架进茶园,对准炒锅,他亲自上阵,实时讲解茶叶从采摘到加工的全流程,今年网销春茶预售占比超30%,日均销售额突破3万元。
他更懂得“借船出海”,为雀山茶打响名气。他申请“雀山云雾茶”自有商标,加入“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体系,拿下“绿色食品”认证,马不停蹄地带着产品到天津等地推广……程本磊说:“我要让过去的‘三无产品’,成为有身份的好茶。”
此外,程本磊还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逐步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提升茶叶产量。“在雀山村,采茶季的200名采茶工每天能挣200元,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元,村民务工增收20万元。”雀山村党支部书记程泱泱高兴地说,如今的雀山茶园,已成了村民的“聚宝盆”。每到茶叶采摘季,附近村民们都忙得不亦乐乎。
回乡八年,程本磊初心如磐。暮色中,他伫立在茶山之巅,目光投向远方。他说:“父辈那代人,是守着茶园‘活下来’;我们这代人,要让茶园真正‘活’出价值——不仅让雀山茶香飘万里,更要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甜。”
(来源 垄上行 记者 胡玲 通讯员 冯伟 王路港 编辑 娄嘉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