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理儿 | 一群人“治”出幸福感
当智能门锁的滴滴声取代门环的叮咚声,武汉市青和居社区的15位“格格”正叮叮当当地串起26把铜钥匙。一把钥匙,让居民的家门永远留着一道缝——那是寒潮天里的热姜汤、发病时的救命铃、双职工家孩子的“临时托管所”。这些“会跑的钥匙串”让独居老人们有了“一键呼叫”的安全感。
2015年,当第一把钥匙交到网格员陈娜手中时,没人想到这串叮当作响的金属将串联起整个社区的温度。在这个棚改回迁小区,6100多位居民中三分之一是银发族,300多位耄耋老人的日常起居,都离不开这群被称为“格格”的基层工作者。他们不是机械的服务执行者,而是将心比心的生活合伙人,当城市化进程将"陌生人社会"的标签贴满每扇防盗门,青和居社区党委却以“党建引领”破题,将汇聚社会各方力量的“天天敲门组",发展成一支1800多人的社区治理生力军,重塑着钢筋森林中的邻里温情。
在青和居的治理创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服务清单的扩容,更是基层治理逻辑的嬗变。2024年武汉2.11万亿GDP的成绩单下,8569.15平方公里中170万市场主体与1370万市民共享着“下楼就能理发、买菜、看病、吃碗热干面”的烟火气。从"管钥匙"到"管幸福",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这些改变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的“精准化、精细化”方向。从社区治理的"青和居经验"到科技创新的"光谷速度",从长江生态的"绿色答卷"到民生改善的"幸福清单",武汉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国之大者”的嘱托,以“绣花功夫”将“人民至上”的理念镌刻在城市发展的基因里。
武汉的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每个细胞都充满活力。当一把钥匙能打开6100位居民的心扉,这就是城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在城市化率突破66%的今天,青和居的钥匙哲学正在全国复制。从宜昌许家冲的党员公约到咸宁四邑村的幸福菜单,从上海的"时间银行"到杭州的"未来社区",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东方智慧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创新实践,如同长江大桥的钢索,既承载着现代化的重量,又编织着生活的温度。这或许就是基层治理的终极答案——当制度设计与人心温度同频共振,幸福便有了最具象的模样。
总监制:邓海
总策划:王小红
策划:肖鹏 李华 涂丹 陈青
记者:管馨 苏文龙 袁勇攀
编辑:舒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