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长江文化丨穿越时空的鱼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渔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在长江渔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有特殊地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走读长江文化》系列报道第二期,我们从一条鱼的故事说起。
清明小长假,湖北省博物馆里的一条鱼,创下了流量新高。
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 杨理胜:这条鱼是楚墓里面出土的,距今2400多年了,团头坊、鳊鱼,跟我们今天的武昌鱼其实是一样的。
记者 赵黎黎:看它的外形其实已经碳化发黑了,但是它整体还是很完整的。
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 杨理胜:鱼从水里捕捞上来以后,它其实是很容易坏的,古人就想了一个办法,首先给它腌制。
因水而兴,无鱼不成席。在长期渔捕田耕的生产生活中,这些水中的精灵,早已成为长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战国时期的楚国,渔业较为发达。《国语楚语下》记载,当时贵族吃鱼,普通百姓则用鱼来祭祀祖先。石家河遗址出土的这些陶俑证实,早在4500年前,楚人已经把鱼当作一种精神信仰。
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 杨理胜:石家河文化的抱鱼陶人,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欢庆丰收、渔舟唱晚的意思在里面,他有他自己的一些信仰。
穿越苍茫历史,游遍五千里楚地。和鱼有关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最出名的就属“武昌鱼”。武昌鱼名字的由来,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孙权迁都鄂城时,改名为武昌,发现这里的鳊鱼十分美味,便称之为武昌鱼。1956年,毛泽东写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更让这条湖北鱼家喻户晓。
鄂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昌鱼烹饪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郑彦章:武昌鱼它有一两千年的历史,苏东坡、王安石都有赞颂这条武昌鱼,延续到我们这个年代,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武昌鱼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去推动武昌鱼这样一个地理性标志美食。
留住一种味道,便是留住一个地方的历史,留住一段文化的根。作为当家名菜,无论是外地客人,还是国际友人,到了湖北,都要尝一尝武昌鱼。梁子湖所在地湖北鄂州更是每年举办武昌鱼文化旅游节,打造武昌鱼餐饮、文旅品牌,为的就是进一步擦亮这个金字招牌,推动武昌鱼产业大发展。
湖北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 路彩霞:当代的鱼文化的话,最容易操作的一点就是食旅融合。比方说我们武昌鱼各种烹饪方法,已经成为湖北菜的一个招牌。一方面,我们可以向外推介湖北的这样一个鱼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促进我们湖北当地相关鱼的养殖业的发展。
清晨七点的洪湖,早已“热气腾腾”。
随着围网一点点收拢,鲜鱼活蹦乱跳,水面瞬间沸腾起来,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渔民们的脸上。洪湖所在的荆州市,有“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之称,构建了从育种到养殖、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洪湖市万农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 颜昌胜:(我们公司)草鱼主要是销国内市场,鮰鱼分规格的,根据市场需求60%出口美国,一年应该是六七千吨左右。洪湖本地来讲,养殖面积占整个农业面积要达到30%到40%,但是收益是超过了50%以上。
以渔为生,因渔而兴,这些“水中精灵”,润泽了一方水土,也让更多人走上了致富路。2023年湖北淡水产品产量522.79万吨、同比增4.5%,连续28年居全国第一,渔民收入再创历史新高。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鱼,从湖北“游”向世界各地。它们,也在向世界讲述着长江故事,记录着长江所滋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希望。
湖北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 路彩霞:鱼是长江的一个重要物产,早先司马迁在《史记》里边就提到“饭稻羹鱼”,它应该能够体现出人们日常生活中跟长江的这样一种紧密关系。它背后承载的一个精神内核,自始至终贯穿其中的是人们对于富足生活的一种向往。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黎黎 杨岚 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