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咸宁通城打锣腔非遗保护研讨会举行

长江云新闻  2025-05-24 21:37:09
分享到:

5月24日,咸宁通城打锣腔的剧种建设与非遗保护研讨会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通城县人民政府承办,全国戏曲研究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文化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寻通城打锣腔这一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地方戏曲声腔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百年声腔,活态传承的文化瑰宝

通城打锣腔历史悠久,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由鄂东花鼓演变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它巧妙融合通城本土山歌、花腔小调以及湖南花鼓戏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锣鼓伴奏、人声帮腔”表演形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广泛流传。其声腔系统包含圻水、倒板浆、打锣、四平四大主调,以“一唱众和”“男女同腔”为显著特色,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城打锣腔在非遗保护领域收获诸多认可。2013年,该剧种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又入选湖北省十大地方稀有保护剧种。

近年来,通城县积极采取多项举措推动打锣腔复兴。通城打锣腔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李吴发挥引领作用,长期投身剧本创作与教学工作,并将戏曲引入校园,为打锣腔培养新生力量。2024年,当地举办传承培训班,50余名中青年演员参与学习,为剧种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在剧目创作上,通城打锣腔不断推陈出新,现代戏《易迁风波》以精准扶贫为题材荣获市级创作奖,传统剧目《药板凳》也曾在湖北省戏曲艺术节上斩获佳绩。2024年7月,通城县举办大型非遗展演,11支队伍带来数十场精彩演出,吸引数千观众前来观看,充分展现出通城打锣腔旺盛的民间生命力。

聚焦研讨,让百年声腔焕新声

5月23日晚,夜幕降临,通城银山文化艺术中心剧院内,一记清脆的锣声打破寂静,为研讨会拉开精彩序幕。《朱氏割肝》《放牛·惊疯》《宋江杀惜》《古洞修行》等经典剧目依次展演,原生态的锣鼓伴奏与集体帮腔,瞬间将观众带入古老而独特的戏曲世界,现场喝彩声不断。

“通城打锣腔这种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表演形式,融合了鄂东花鼓、通城山歌与湖南花鼓戏的精髓,形成了四大声腔系统。一唱众和的表演方式,不仅是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更是农耕时代集体劳动的生动文化记忆。”武汉音乐学院教授现场解读道。

在24日的研讨会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音乐学院等机构的18名专家,围绕声腔溯源、剧种认定、非遗活态传承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们指出,通城打锣腔“无丝弦伴奏”的形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当前也面临着受众老化、创新不足等发展挑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强调:“我们需要建立系统的剧种理论框架,结合当代审美需求开发新剧目,同时加强数字化保护,让这一古老剧种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与会者还提出,可将打锣腔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IP,实现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长江云新闻记者 章珩 通讯员 刘建平)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