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公益路上的追光者:农民黎权龙的瑶乡文化守护记

云上通城  2025-05-24 15:11:12
分享到:

清晨的药姑山云雾缭绕,一个背着相机、脚踩胶鞋的身影已开始了一天的跋涉。他是黎权龙,咸宁市通城县大坪乡一位普通农民,却用十余年光阴在公益与文化传承的路上走出不平凡的足迹。

从打工者到公益火种的播撒者

2009年寒冬,结束深圳打工生涯的黎权龙回到家乡,接手自媒体网络传媒中心。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010年中秋,他带领义工团队走遍全县11个福利院,当大坪福利院的老人紧握着他送的月饼泣不成声时,他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分量。

“那时候才明白,有些温暖比赚钱更重要。”黎权龙回忆道。13年间,他组织义工活动数百场,累计服务超1万小时。这支最初只有几人的队伍,如今已成为当地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

镜头里的故乡情

2022年正月初五,药姑山银装素裹。凌晨五点,黎权龙就带着设备向主峰进发。积雪没膝,他和同伴跋涉三个半小时,手脚冻得失去知觉。“值得!”当他操控无人机拍下雪岭云海的壮美画面时,脸上绽放出孩子般的笑容。

这样的“自费采风”已成常态。林场风景区的人曾不解地问:“跑这么远拍照谁给钱?”他笑答:“家乡的美,不能用钱衡量。”十余年来,他拍摄的数万张照片成为宣传通城文旅的珍贵资料库,其中药姑山四季系列被多家媒体转载。

半路出家的文化守夜人

2015年10月,赤壁茶业大会上,一组瑶文化图片展板前围满外宾。这是黎权龙策划的首个瑶文化专题展览。没人想到,策展人是个连专业相机都刚学会使用的农民。“当时连PS都是现学的。”谈起创办《龙窖山古瑶文化网》的经历,他摸着后脑勺憨笑。

为筹备展览,他曾借钱购买设备;开着老面包车24小时颠簸到东莞布展,让瑶文化首次惊艳大湾区。

在通城县宣传部工作人员眼中,这个“土记者”令人敬佩:“他总说自己是半路出家,可做出的东西比专业还专业。”

浪花里的时代涛声

如今的内冲瑶族村已变身“中华古瑶第一村”,药姑山古瑶村景区游人如织。而黎权龙仍保持着清晨巡山的习惯,相机里记录着古瑶梯田的晨昏、传统节目的盛况。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但总要有人先开始。”站在药姑山巅,他指着远处新建的瑶祖故里大观园说。这个曾自嘲“孤勇者”的农民,如今欣慰地看到,自己守护的火种已成燎原之势。

夜幕降临,黎权龙又背起相机走向瑶寨。星光下,他的身影与大山融为一体——那是追光者与光同行的模样。

采访中,黎权龙始终拒绝“文化传承人”的称号,但正是这份质朴,让我们看到文化薪火相传最本真的样子。在这个农民宣传员身上,传统文化不是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生命力。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付诸行动。

通讯员:刘建平 编辑:胡文婷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