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生金二十年——宜都测土配方施肥的绿色答卷
自2006年被列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市)以来,长江之滨的宜都市就开启了一场革新。以柑橘、茶叶为主导产业,通过二十年持续创新,宜都市构建起"数据驱动、体系创新、绿色引领"的精准施肥技术体系,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一排排贴着编码的土样记录着时光的痕迹。15191份土样、96526项次检测数据,构建起覆盖全市123个行政村的土壤“体检档案”。同时,宜都市构建了“固定监测+移动监测”相结合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智能化动态监测,设立了23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逐年采集土样分析化验,动态监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数据管理系统也逐年完善,地块基本情况、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土壤检测化验数据等信息被及时录入数据库,实现了化验指标与空间数据的数字化对接,为养分空间分布建模提供基础支撑。
走出实验室,变革正在田间上演。二十年来,648场分级培训4万多人次,让农民掌握了“数据种田”的本领。宜都市构建起“市-镇-村”的三级培训网络因材施教:对农技人员开展检测技术、数据分析等专业能力培训;对肥料经销商进行配方肥推广技能培训;对农户实施“理论教学+田间示范”的实操培训。
数字讲述着这场变革的深度:化肥亩用量较2006年下降超三成,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33级,柑橘糖度提高让每斤多卖两毛钱……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这片土地焕发的新生机。当“宜都蜜柑”的甘甜带着科技沃土的芬芳飘向全国,当茶农们看着检测报告上不断提升的品质指标,人们终于懂得:二十年坚持测土配方的意义,不仅在于收获今天的硕果,更是为了留下一片永续发展的沃土。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从最初的一袋袋土样采集,到如今覆盖全域的智能监测网络;从农技员骑着摩托车送建议卡,到手机APP实时推送施肥方案,宜都用二十年光阴书写了一份绿色农业的生动答卷。当科技扎根土地,丰收的故事永远没有终点。
(长江云记者 赵星雨 实习记者 韩璧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