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评 | 华夏正声,何以世界回响?
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随州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古老编钟从湖北随州的考古发现,跃升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记忆瑰宝。当编钟韵律与时代脉搏共鸣,交织出穿越2400年的时空回响,引发人们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深度思考——华夏正声,何以世界回响?

一醒惊天下:
世界记忆,音乐奇迹

曾侯乙编钟,创造了诸多“之最”: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整套编钟。作为公元前5世纪唯一存世的有声文献,曾侯乙编钟以其精密绝伦的铸造工艺与深邃的乐理智慧,构成轴心时代人类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见证。
一钟双音,铸就青铜工艺之精。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其巍峨、完美的“曲悬”架式,与配套的曾侯乙编磬,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制度,与其他青铜礼器一起交织出一幅壮观的礼乐场景。
在铸造工艺上,曾侯乙编钟采用了复合陶范法、分铸法等高超技艺,钟体纹饰精美,浮雕、镂空等装饰技法运用娴熟。这套总重超五吨的青铜编钟,每件钟体壁厚从5.3毫米渐变至9.1毫米,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级精度。
最令人称奇的是“一钟双音”的声学奇迹:按照编钟上的标音铭文所示,敲击钟体正面是明亮的宫音,轻触侧鼓部便切换成婉转的角音。音域宽广、音色纯正,音乐性能良好,其铸造精度和艺术水准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
十二乐律,奏响音韵声律之美。
曾侯乙编钟以三层八组的恢宏阵列出土,最上层19件“钮钟”是清脆的木琴担当,中层33件“甬钟”负责旋律输出,下层12件 “镈钟”则用浑厚低音奠定节奏,加上6件可移动的“丁宁”,组成了古代最豪华的“交响乐编制”。
穿越2400多年,重现世间的随州曾侯乙编钟仍能演奏。其音域跨越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既能演奏单旋律乐曲,也能演奏复杂的和声与复调音乐,甚至可以完美呈现现代西方交响乐曲目。
编钟之声可清脆明亮,也可铿锵有力、绵绵不绝,亦可雄浑浪漫。“金声玉振”恢弘之音,不可辩驳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已经有了十二音系统,实证先秦礼乐文明,改写世界音乐史。
音文互证,打造有声文献之最。
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55字的错金铭文。详细标注了编钟正鼓音、侧鼓音及律吕关系。现代声学检测表明,铭文标注的音高与实测音响误差不超过5音分,相当于现代钢琴相邻两键音高差的二十分之一。
这些铭文是我国目前所见唯一完整的先秦宫廷乐律文献,填补了古代音乐理论专著的空白。其实测音高准确印证了铭刻其上的乐律铭文,以“声文互证”的独特性,构建了人类文明史上首部“音律对照档案”。
“沉睡两千年,一醒惊天下”。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这套沉睡的青铜礼乐重器,以“一钟双音”的铸造奇迹和3755字的乐律铭文,构成了不可替代的“活态档案”,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力。

一韵传千年:
金声玉振,文脉华光

1978年,随州擂鼓墩的一声爆破,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以完整姿态重见天日。此后40多年,在今越过湖北随州、枣阳两座城市的“随枣走廊”一带,考古工作者接续发现两周时期的曾国墓葬近千座。在这处跨越六七百年的“礼乐长廊”中,至今已出土12套269件编钟。
钟是我国最有历史底蕴、最有艺术神韵、最有文化特色的乐器之一,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黄帝时期。所谓“钟鸣鼎食”,在周朝时期,编钟成为重要的礼乐器,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朝觐、宴会、军队出征等各个方面。走进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与编钟一同出土的编磬、鼓、琴、瑟、笙、排箫、篪等乐器,展示出礼乐之邦的非凡气度。
青铜铸礼、金石载乐。当清亮的青铜编钟被有力敲响,恢弘之音仿佛拉动了时间的齿轮,带领听者重回青铜时代。抽象的文化基因,在这一刻被具象为可知可感的文明丰碑,是时代的推动中,绽放着千年不朽的文脉华彩,成为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范例。
在文化传播层面,围绕编钟打造的数字化展览、虚拟现实体验等新兴传播方式,让古老的编钟“活”了起来。在湖北省博物馆,全套65件编钟乐器及钟架、附件已进行3D扫描供公众利用;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编钟的铸造过程与演奏场景;数字编钟融合古乐原声和数字化手段,在手机上就能随时随地敲响编钟之声。
在艺术创作领域,以编钟为灵感源泉的音乐作品、舞蹈剧目、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随州打造的《编钟乐舞》《楚宫宴乐》《曾国盛乐》等演出,让游客能直观感受曾侯乙文化。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音乐会”场场爆满,演绎编钟古乐的时代之音。
在IP打造范畴,各类编钟主题的文具、饰品,让古老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围绕编钟等国宝研发趣味新潮文创,圈粉“Z时代”受众。这些创新实践,既保留了编钟文化的核心内涵,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形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文旅融合方面,曾随文化、编钟文化推动“文旅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2024年湖北省博物馆,接待了超过500万人次的中外观众,高峰时段,一天有3万多人参观曾侯乙编钟;建设中的擂鼓墩考古公园,成为随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爆点。随州,这座有“始”有“钟”的城市,正推动“炎帝”、“编钟”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的相互交融、活化新生,推动文旅融合破题腾飞。
一脉千年,薪火相传。当编钟韵律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这段青铜铸就的文明史诗,正以数字化保护、创新性转化的崭新姿态,续写着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当代华章。

一钟响四方:
和合之音,震荡寰宇

日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编钟乐舞》在法国巴黎莫加多剧院成功上演,一套套编钟敲响知音之韵,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奏响,演绎“和合共鸣”的时代新韵。
编钟,承载了“和而不同”的音乐理念,与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的价值追求一脉相承。它以声音为载体,传递着中华民族对和谐、秩序与美的永恒追求。如今,编钟多次亮相国内外重大场合,见证大国外交的高光时刻。
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原件出土后的首场音乐会在随州一座礼堂里举行。熟悉的旋律《东方红》缓缓奏响,却由沉睡了千年的编钟来演奏,奇妙非凡,现场掌声雷动。这一来自孔子时代的中国声音,第一次震惊世界。
这些年,作为“国之礼乐重器”,曾侯乙编钟成为增进中外友谊的“文化特使”。从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等国家重大历史时刻,到在中埃建交60周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中俄建交75周年等外交场合,古老的青铜之声频频登上世界舞台。如今,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已出访20余个国家和地区,“国之正音”成为一张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架起文明互鉴的对话桥梁。
今天,曾侯乙编钟以“世界记忆”的身份再次被历史铭记。这段跨越千年的乐音连接古今,在兼收并蓄中彰显勃勃生机,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传承创新,为世界奏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鸣。这青铜之音不在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强音。
让传统在创新中永生,让文明在对话中共荣。当“中国故事”与“世界记忆”交响,中华文明的独特音律,也定将在新时代的世界舞台响起新的乐章。
(长江云记者:孙俊、胡傲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