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如何打造“积极老龄观”的湖北样本

长江云新闻  2025-05-16 13:31:30
分享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呈加速发展态势,社会对老龄工作有关注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老龄工作和养老工作创新发展,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人口老龄化国情省情教育百姓课堂》第315期,我们一起关注:如何打造“积极老龄观”的湖北样本。

点击收听音频

这几年,全社会都在不断宣传“积极老龄观”。

什么是“积极老龄观”?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老龄科研基地科研综合办公室主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省社会工作人才专家库专家陈昫认为,“积极老龄观”从词面的意思来进行解构,积极代表的是态度,是正面的、向上的、主动应对的、包容的、变得更好的,这种态度是要消弭各类负面词汇和刻板印象。其次是老龄观,既反映了老年人如何看待老年期,如何看待老龄化,如何看待老年生活,即老年人自己的看法。也反映了其他社会群体、社会文化对老年人、老龄化的态度。

陈昫认为,积极老龄观的发展重点在于这是一种需要通过教育、引导来加以构建的观念,比如针对老年人要做好老年大学建设、社区“老年兴趣班”开办,让“老有所学”贯穿全过程,形成“寿命更长、学习更长、工作更长、健康更多、快乐更多、进步更多”的基本老龄观。特别是要以“积极的健康老龄化”为引导,鼓励老人笑迎老龄期,积极规划老年生活,踊跃实现老年社会参与。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或许会注意到,近些年,“老年人和青年人因广场舞占地引起争执”“老人跌倒没人扶”“老人在线购物被蒙骗”等这些事件中,反映的还是媒介中常见的消极的、保守的、被动的、无助的老年人形象。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公众媒体中,这类现象偶有发生。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老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全社会消除基于年龄的任何歧视,重新认识老年人的价值,充分认识老年人在健康和功能状态方面蕴含的多样性,改变全社会对老年期的负面看法。另一方面,则是要积极开展“敬老月”“重阳敬老活动”等各种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老龄观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还要鼓励老年人以老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活动。

陈昫说,谈到“积极老龄观”,还必须提到另外一个词“老有所为”。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奉献社会、帮助更多的老人,很好地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愿望。我们在看待老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这一现象时,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发展价值”。

“个体价值”是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是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为目标导向,使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实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间接目标。不仅能够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社会角色的重塑等等。

“社会价值”是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现实层面的反映,其“基本”的价值就是社会治理,比如基层矛盾的调解,非遗文化的传承等。

“发展价值”是老年志愿者活动对营造老龄服务、老龄活动的新范式、新机制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比如老年志愿者活动,如何招募和管理志愿者?如何实现志愿服务和需求的有效匹配?相关思路的厘清对老年志愿者活动的高质量发展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湖北省作为老年人口大省,也有许多老年志愿者服务的先进典型。比如:孝感市孝南区马秀荣阿姨的故事、武穴市退休干部蔡秋容和她的志愿服务队以及武汉的“红巷爷爷”等,都是很好的榜样。

应该说,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本就是一体两面。这个“体”,就是“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本体。两个“面”,一方面是以参与、奉献、活动为依托,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能力健康,发挥老年人的价值,为社会和谐、友爱、团结贡献力量。另一方面是以老年人积极地投身社会活动、社会服务为导向,展现积极老龄观治下的老年生活新形态,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新的道路。

作者:陈昫

编辑、主持:田天

编审:齐鸣 萧新宇 唐登钊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