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来自高校的独臂博士 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
5月16日上午,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袁鑫获评“全国自强模范”,并作为湖北团代表上台领奖。
走进人民大会堂,对于袁鑫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次”。“这份荣誉让我回想起自己在逆境中的奋斗,还有求学、工作路上曾向我伸出援手的人。我将把这份认可转化为责任,用实际行动回馈每一份信任,发挥自强不息精神,传递榜样力量。”袁鑫说。
命运折翼处,开出向阳花
1998年,湖北咸宁的乡间小路上,三岁的袁鑫跟着母亲走向马桥河时,尚不知命运即将给他的人生按下“暂停键”。面对血肉模糊的伤口与亲友“救了也是废人”的叹息,父母倾尽家财、负债二十余万元,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但袁鑫永远失去了右臂。
化身“折翼”少年后,在父母的引导下,袁鑫开始锻炼左手的动手能力,学习用左手系鞋带、穿衣服。为了让孩子有健康的心态,父母坚持把袁鑫送进普通学校,接受和同龄人一样的教育,并给了他源源不断的支持和鼓励。“每天放学回来之后,妈妈都会让我坚持用左手练字,每写完一页字就奖励我两毛钱,”袁鑫回忆道,“上小学时,学校里有同学给我起外号,喊我‘杨过’,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孩子不同后,我挺沮丧的。但父母总是告诉我,我和其他孩子是一样的,要有志气,有骨气,就算只有一只手,我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袁鑫用单手骑自行车
在成长的过程中,袁鑫逐渐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同,并找到了应对生活的方式。他发现,虽然失去了一只手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无法完成任何事情,只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成为他日后面对各种挑战时的重要武器。求学路上,袁鑫也感受到了许多温暖。“两免一补”政策为袁鑫的家庭减轻了不少压力,残联的时常资助也如“雪中送炭”,高中时,班主任还帮他申请了学校奖学金,并自掏腰包每月给他100元伙食费。在家人的支持下,袁鑫在求学路上坚定前行,无论寒暑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刻苦钻研功课,甚至在体育课上咬牙完成规定动作,与其他同学一样顺利完成学业。2014年,袁鑫以优异成绩考上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代码筑天梯,科研谱华章
进入大学后,袁鑫面临的困难接踵而至。“上大学前我没摸过电脑,更别说打字和编写代码。”这对于一个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此外,只有一只手的袁鑫,编写代码的效率只有别的同学一半,C语言考试只能勉强及格。为了提升打字速度,袁鑫每天早上七点就到图书馆的机房抢占机位,直到晚上图书馆闭馆才回到宿舍,通过边练习边思考,袁鑫摸索出了一套“单手盲打定位法”。“打字或者编程的时候,Q、E、W这几个字母就可能是我们经常用的按键。通过成百上千次的一种练习,让手指的肌肉产生记忆,练得比较久的时候,手指会特别酸痛,但我会劝说自己坚持。”袁鑫笑着说。
袁鑫在练习打字
通过三个月的练习,袁鑫的打字速度突破每分钟40字,编程能力跃居专业前列,师生们无不敬佩他的进步。就连最难克服的实验课,袁鑫也毫不气馁,拆分线路时,别人轻松完成,无法双手并用的袁鑫则想到,可以利用中指,将接头一端抵在手掌,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另一端,将连接线拔开。“当时的班主任告诉我,做计算机这行,思想最重要,只有多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总比困难多,怀着这样的念头,袁鑫不断用努力证明“单手也能创造奇迹”。
在科研的攀登路上,袁鑫用年均3000小时的坚守,创造了惊人成就。他主持的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赋能无障碍信息化研究”,让视障人士通过语音转换技术“看” 视频,使手语实时翻译成为可能。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船载水炮 智慧眼” 系统,精准识别非法渔船,已应用于国防领域,这项成果在“挑战杯” 国赛中斩获二等奖。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再到青年教师,袁鑫在实验室度过了十个春秋。导师徐新记得,大年三十的实验室里,袁鑫仍在调试代码;师妹汪诗琴记得,自己的SCI论文被袁鑫逐字逐句修改八遍,最终成功发表。多年来,袁鑫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获国家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5项,担任20余个国际期刊审稿专家,获国家级、省级等奖项70余项,用代码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科研星空。
薪火相传处,桃李自成蹊
袁鑫指导学生编程
2023年9月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在武汉科技大学教室的讲台上,袁鑫用左手写下了第一行板书。这个曾经的“独臂少年”,如今已是硕士生导师、软件2404班班主任,执教首年即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8项,所带本科班级期末成绩通过率100%。在他的带动下,计算机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学子。
在教学之余,袁鑫开设抖音账号“折翼袁老师”,用直播解答学术难题。直播间里,每周六晚七点准时亮起的灯光,照亮了无数迷茫的心灵。他分享单手系鞋带的技巧,讲解人工智能的前沿知识,解答家长关于专业选择的困惑。山东父亲任建涛驱车1000公里带孩子来见他,只为让孩子明白:“身体的残缺阻挡不了梦想的飞翔”。
在湖北省残联“自强宣讲进高校” 活动中,袁鑫讲述自己的故事:“当我在实验室看到代码运行成功的那一刻,当我收到学生发来的录取通知书时,我知道,所有的汗水都值得。”截至2025年5月,他已开展公益演讲40余场,直接影响青年10万余人,足迹遍布30余所大中小学。
如今,30岁的袁鑫身兼青年教师与科研先锋双重身份。他的办公室仍保持“实验室作息”:清晨七点开门,深夜十一点熄灯。眼下,袁鑫正带领团队攻关人工智能无障碍技术,研发的“智能盲文翻译系统” 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他说:“科技的温度,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触摸世界。” 这个信念,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
从农家少年到学术新星,从独臂博士到育人园丁,袁鑫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流泪,而是含着泪继续奔跑。他的生命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正如他在抖音简介中写的:“人生总有人要赢,为什么不能是我?”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最动人的注脚。
袁鑫在高校宣讲自强故事
长江云新闻记者:黄玉 王天宇
美编:王思思
编审:田园 柳芳 管根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