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陈向东:让“黑科技”为残疾人“扫除障碍”

长江云新闻  2025-05-16 10:58:04
分享到:

5月16日上午,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今天,作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站在国旗下,陈向东的内心非常激动,自己作为助残先进代表,与大家一起受表彰,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和鼓舞,激励他在“科技与医疗助残”的路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他说,“我渴望运用自身所学,研发助残科技产品,为残疾人朋友创造更便捷、更幸福的生活。”

55岁的陈向东,是华科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麻醉复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拥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多重身份,还是中国唯一一位世界麻醉联盟WFSA疼痛委员会委员。

陈向东开创性地提出科技与医疗助残的理念,并着手组建医疗助残团队,积极开展多项助残活动,致力于开发多项助残科技。他研发的麻醉手术过程中意识、记忆和疼痛等方面的监测设备,为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与看病就医方面提供了有力帮助,宛如温暖的阳光,为他们送去关爱与希望。

留学深造受触动萌生助残决心

1999年9月和2002年11月,作为临床医生的陈向东,先后两次分别前往日本札幌医科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深造,主攻麻醉与神经学科。在留学期间,他注意到电梯里都设有盲文,按钮也设置在较低的位置,公共场所的卫生间普遍配备了自动感应的无障碍设施。

当看到那些外骨骼机器人产品能够助力残疾人更便利地生活和工作时,陈向东的内心深受触动。“我的专业是麻醉科,工作中会接触大量残疾病人,深知他们生活的艰难。”

从那时起,他便格外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努力学习并掌握了大量基础知识和药品技术,为日后的助残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投身助残科技发明乐在其中

回国后,陈向东在繁忙工作之余,主动组建医院的助残团队。这个团队由多个学科的医疗人士和科研人员共同构成。

“助残科技的发明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支撑,更离不开临床实践。因此,我们的团队分为两支,一支专注于科研,钻研专业知识技术;另一支侧重于临床实操,研究助残科技的实际应用。这是一个多学科联动的助残团队,大家齐心协力开展助残科研。”陈向东说。

陈向东团队还创立了由全国100多位专家参加的围术期医学研究院,各专业医学专家加大残疾人领域医学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医疗助残团队在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管理、术后焦虑抑郁情绪调控、术后重症康复等方面付出诸多心血,成果颇丰。

采访中,陈向东感慨,这些年投身助残事业,每当看到残疾人朋友因助残科技而生活得更便利,自己也是感动不已。

基层义诊为残疾人“当家做主”

陈向东带领团队每年开展10至15次基层义诊,全年服务数百人。去年一年,团队在湖北省内及周边偏远县乡进行了多次义诊,并多次深入残疾人家中义诊、会诊。

武汉协和医院免费收治了10余位来自云南临沧等边远山区的重度脊柱侧弯残疾患者,陈向东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其中,云南临沧的罗娜袜自出生起便患有脊柱重度先天畸形,属于重度残疾。陈向东的团队通过视频远程会诊,为其制定麻醉手术和镇痛方案,显著改善了她的病情。

2024年5月17日,陈向东协助组织“协诚人和、共铸美好”助残现场义诊暨武汉市第34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获得社会好评。他还积极参与下乡就医服务活动,为基层残疾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检查和治疗。

科研助力为残疾人“扫除障碍”

他提出“科技与医疗助残”理念,推动医疗技术在助残领域的应用。2009年,他研发氯胺酮等新药物治疗重症精神抑郁症,并发表研究成果;推动研发新型睡眠监测治疗和辅助通气设备,帮助重度睡眠障碍患者。他还带领团队研发肢体功能辅助器具、听力视力辅助器具等设备,助力残障人士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

“助残科技的发明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支撑,更离不开临床实践。因此,我们的团队分为两支,一支专注于科研,钻研专业知识技术;另一支侧重于临床实操,研究助残科技的实际应用。这是一个多学科联动的助残团队,大家齐心协力开展助残科研。”陈向东说。

陈向东团队还创立了由全国100多位专家参加的围术期医学研究院,各专业医学专家加大残疾人领域医学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医疗助残团队在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管理、术后焦虑抑郁情绪调控、术后重症康复等方面付出诸多心血,成果颇丰。

他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在残障人士中应用,同时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得到了残障人士的好评。

长江云新闻记者:牛中毅 黄玉 王天宇

美编:王思思

编审:田园 柳芳 管根稳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