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八办纪念馆征集抗战文物、启动口述史项目,唤醒城市记忆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迎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的重要节点,5月14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同期举办了两项活动:“铭记革命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武汉抗战文物捐赠暨倡议启动仪式”,同时,与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联合发起的“武汉文化抗战口述史”项目正式启动。
当天上午,50余件与武汉抗战相关的文物资料有序摆放。其中包括本次活动嘉宾现场捐赠的董必武秘书、原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人员沈德纯的信札,1945年7月美军陆战队绘制印刷使用的中国(部分)战区图,“红色牧师”董健吾生前使用的杯碟,湖北省抗战胜利纪念章,以及1938年10月16日《扫荡报》等。
活动现场,湖北省收藏家协会文献分会会长肖琴学、中国报纸收藏协会会员周啟壮、“红色牧师”董健吾之孙董闯等嘉宾,与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的党员代表及市民代表共同见证红色历史,守护红色根脉。现场宣读捐赠倡议书,并为捐赠嘉宾颁发了捐赠证书。
武汉八办纪念馆馆长周静呼吁全省收藏家及各界人士踊跃捐赠武汉抗战文物,以助力还原武汉抗战图景、传承革命抗战精神。
为深挖武汉抗战历史、凸显武汉抗战地位、擦亮武汉抗战品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当天,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携手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共同开启“武汉文化抗战口述史”项目。
启动仪式正式开始前,百岁抗战老兵丁位西通过视频,寄语当代青年牢记先辈为抗战胜利做出的牺牲与贡献,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武汉老通城、大智旅馆创办人曾厚诚嫡孙曾宪德,其父辈曾于武汉抗战时期参与了当年的歌咏运动,作为后人,他阐述了口述史挖掘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结合从父辈参与指挥武汉业余歌咏队的史实,指出保存武汉抗战历史记忆的独特思路。
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是江汉大学直属的科学研究机构和新型高校智库,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研究平台。启动仪式上,该院常务副院长、武汉抗战研究中心主任邓正兵表示,在八办秘密办公的长江局,是武汉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在南方的指挥枢纽。在长江局实际领导下的“三厅”,广泛动员文艺界人士开展轰轰烈烈的“文化救国”运动。此前,已有大批研究学者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研究武汉抗战历史,但以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口述史的研究形式,在学术领域尚有不足。这也是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和武汉八办联合开展此次项目的初衷和构想。
周静馆长表示,历史文献采用的叙事方式往往恢宏壮阔,而那些硝烟岁月中动人的个体记忆却随着亲历者的离去而逐渐消散。此次与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携手共同开启的“武汉文化抗战口述史”项目,正填补了这一缺失。希望通过亲历者及其后人的口述记忆,让文献中被忽略的细节重新浮现。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炜 通讯员 凌丽 熊婧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