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联通:5G+AI“智”敬千年茶道 乡村课堂“云端”育匠人
“上了这个茶艺课程,我不仅学会了泡茶技艺,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在家里人都知道我会茶艺,邻居叔叔阿姨还问我能不能教他们!原来学习不是只在课堂里,生活处处都能学,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继续探索茶文化,这是一辈子的兴趣!”十堰土关垭镇中心学校学生王宏伟兴奋地说。
十堰丹江口土关垭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常年云雾缭绕、湿度宜人,孕育出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这里汇聚福鼎大白、迎霜、龙井43号等优良茶树品种,茶叶品类丰富、品质上乘。土关垭镇中心学校下辖1所寄宿制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及3个教学点,服务744名中小学生,却长期受困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偏远教学点师资短缺的困境。如何立足本土特色,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特色办学,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湖北省教育厅指导下,十堰市教育局与土关垭镇中心学校共同探索非遗传承创新路径。依托联通5G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土关垭中心学校与茶园、炒茶室、教学点等五地的实时高清互动。课堂中,山区学生借助高清直播,同步参与采茶、炒茶、泡茶全流程教学。每一片茶叶的采摘手法、炒茶时火候的精准把控,都能清晰呈现,让优质茶艺教学资源跨越地理阻隔,走进乡村课堂。
事实上,湖北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早已积极布局。2023年,由湖北省教育厅与湖北省通信管理局主办、湖北联通承办的湖北省教育数字化转型暨5G应用现场会上,全国首堂5G茶艺劳动互动课、基于5G纸笔互动的名师课堂、基于5G全息与VR实验教学的网络课堂等创新成果惊艳亮相,收获与会领导和嘉宾的高度赞誉,这些成果为后续的教育数字化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AI数字人“通通”上线:茶艺课有了“双语导师”
在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基于联通元景大模型开发的数字人“通通”,更是为茶艺非遗传承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通通”内置了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库,不仅能够解答学生们关于茶艺知识的各种疑问,还支持中英双语智能问答。无论是茶叶的种类、产地、制作工艺,还是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礼仪习俗等,“通通”都能给出专业、详细的解答。在课堂上,“通通”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非遗文化导师”,随时为师生们提供帮助,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5G录播车进山:炒茶声“零延迟”传课堂
内置联通5G芯片的录播推车,可实时采集采茶、炒茶、泡茶等教学环节视频,并通过超高清投屏1:1还原教学场景,打破传统“口传心授”的时空限制,完整留存教学过程,为茶艺教学资源积累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5G+AI赋能茶艺非遗传承’项目,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过去,受制于地域和资源限制,我们虽坐拥丰厚的茶文化底蕴,却难以将其转化为特色教育资源。如今,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及联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5G和AI技术打破了这种困局。通过项目实施,我们构建起了覆盖全学段的茶艺特色课程体系。不仅服务于校内700多名学生,还延伸到了社区居民、茶农群体。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茶艺,增强了文化自信;茶农通过学习提升了茶叶附加值;社区居民也借此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多元价值和无限潜力。”土关垭中心学校信息化负责人肖安富自豪地说道。
基于本项目,学校深挖本地茶文化特色,按学段设计“基础类、劳动类、文化类”的特色课程,开展“一托三”专递课堂活动。该项目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实验点称号。
展望未来,随着5G和AI技术持续发展,湖北联通将推动“5G+AI赋能茶艺非遗传承”项目拓展深化,让更多非遗项目借助数字技术实现高效传承,为构建全球数字教育命运共同体提供湖北实践。
(长江云新闻 通讯员 殷婷 孙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