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黄梅挑花“绣”出锦绣市场
一针一线绣春秋,千年非遗焕新生。在黄冈黄梅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正从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蜕变为年销百万的文创产业。一起去看看。
记者 胡文超:我手上的这一款双凤朝阳黄梅手工挑花包,它的纹样就是来自于我身旁的这款明代出土的挑花方巾,方巾的两侧有双凤朝阳的经典图示。
黄梅挑花,起源于宋末元初,伴随棉花的传入而兴起。过去大都由农家妇女手工制作,被广泛应用于家庭装饰和衣物鞋袜上。黄梅挑花以汉族传统文化为基底,吸收黄梅戏文化、禅宗文化等元素,形成双面对称的汉民族特色纹样。
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洪绣娘挑花传习馆负责人 洪利:我们每一个针法就是上下这样(挑动),背面也呈一样的图案,所以黄梅挑花又被称双面挑。
2006年,黄梅挑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却因工业化冲击,传统手工服装业没落,一度面临失传。2020年,在外学习法式刺绣的洪利回到家乡,重新拾起这门老手艺,以黄梅挑花为载体,结合法绣、苏绣等技法,开发出更加灵活多样化的作品。如今,洪利已经设计了16款黄梅挑花创新图案,企业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0万元。
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洪绣娘挑花传习馆负责人 洪利:市场上女生喜欢什么样的包型,我们就来做什么样的包型,在这个赛道上我们发现,出路是越来越宽了。
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培峰:黄梅挑花的纹样,用到灯上面、包上面,甚至手机上面,扩大了市场需求,迎合了我们今天人们的审美。
为解决纯手工制作产量不大的难题,在当地人社部门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绣娘队伍中来,获得黄梅挑花绣工、绣娘资格,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黄梅挑花绣娘 王红:这个是很好的一个就业方式,根据你自己投入的时间,来判定这个的(工钱),一个月能有2000多块钱。
黄冈黄梅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副局长 龚邵东: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班,培训补贴标准提高到现在的1700元每人,总共600多名学员报名参加,其中122名学员获得了黄梅挑花绣工绣娘资格。
(长江云新闻记者 胡文超 刘骞 周航川 黄梅台 郑鉴峰 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