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向湖村里好风光!“滩涂草地”蝶变“生态乐园”
4月的荆州,风暖日煦。走进湖北荆州沙市区锣场镇向湖村向阳花农业生态园,一派田园风光展现眼前——
垂钓区内,手持钓竿的游客们盯着浮漂,期待着大鱼上钩;采摘园里,一串串紫得发亮的桑葚压弯了枝头,等待游客采摘品尝;共享菜园中,各类时令蔬菜长势喜人,孩子们兴奋地在菜畦间奔跑,和家长一同体验采摘乐趣……
鸟瞰沙市区锣场镇向湖村。
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生态乐园”,6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草地。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向湖村积极探索“产业+生态”的发展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让生态更美,产业发展更绿,老百姓的日子更有奔头。凭借不懈努力,向湖村先后荣获湖北省绿色乡村、湖北省卫生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荒地崛起生态园
4月25日,向阳花农业生态园采摘基地里,湖北万亩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洪良一边仔细检查桑葚的长势,一边指导工作人员如何进行整枝操作。
徐洪良来自湖南常德安乡县,1989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荆州打拼。
出身农家的徐洪良,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看着村里大片闲置、长满荒草的农田,他满心惋惜。在他心中,这些土地应是充满希望的田野。
2019年,徐洪良决定放手一搏。
他拿出多年积蓄,又多方筹措资金,投资1800万元,流转了202亩土地,决心建设集水产养殖垂钓、四季水果种植采
摘、研学游乐于一体、三产融合的乡村农文旅项目——向阳花农业生态园。
然而,20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冻雨雪灾,给了徐洪良沉重一击。“事发当晚,值班人员打来电话说火龙果基地的棚子塌了! 听到消息我心急如焚,马上往生态园赶。”徐洪良说,赶到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不已。自己悉心培育了4年、面积达50多亩的火龙果基地,在坍塌大棚的重重压迫下,所有植株全部倒伏,无一幸免。
但徐洪良没有被打倒。雨雪过后,他带领团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清理工作中,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对葡萄基地进行加固作业,保住八成葡萄苗存活下来,为来年稳产保收奠定了基础。
这次挫折之后,徐洪良“建好生态园”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他四处奔走,重新筹资20余万元,新建起3个火龙果大棚和14个葡萄园大棚。同时,开启“拜师+合作”模式,前往关沮镇虚心学习水产养殖技术,远赴广州,诚挚邀请专家前来指导火龙果栽培,还积极引进企业,成立中药材育苗科研基地,不断丰富生态园的业态。经过不懈努力,他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园区发展的模式,让生态园重新焕发生机。
政策浇开“致富花”
近年来,锣场镇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徐洪良拿到土地,面对开发利用的难题而一筹莫展时,镇村两级主动伸出援手。镇村代表多次与他围坐在一起,深入细致地分析这片土地所具备的优势。
“我们发现,这里靠近风景优美的长湖,周边居民一直盼着能有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发展乡村旅游是条好路子。”徐洪良回忆,经过反复的商讨与论证,打造向阳花农业生态园的计划逐渐成形。
2023年那场冻雨灾害发生后,镇村两级迅速响应,积极行动。镇政府一方面紧急组织人员,全力协助徐洪良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一方面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为徐洪良争取救灾资金,帮助他顺利重新建设大棚。
“原来这里都是田,根本没有路,开车要从318国道绕行,还到不了田间地头,非常不方便。”徐洪良说,如今,一条长达1.43公里的产业路建成通车,如同一根纽带,连接着长湖村、向湖村、锣场村,有力地带动了长湖花木大世界、长湖渔果共享基地、鸿源水产养殖基地、向阳花农业生态园、锣场草莓金桔采摘基地等多个沿线产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焕新貌
向阳花农业生态园只是向湖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产业逐渐繁荣兴旺,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漫步至白水滩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现场,只见花木繁盛、碧水环绕。这里已成为荆州新城的生态“绿肺”、市民家门口的天然氧吧。
“生态环境不仅关乎百姓生活福祉,更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向湖村党总支部书记高万才介绍,该村南临白水滩,北依长湖湿地,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村里大力发展白水滩养殖观光休闲农业,积极推行虾稻连作、稻鱼共养的农业经营模式,通过生态农业推动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向湖村着力打造围河景观带,对村庄主要沟渠与荒塘进行整治,疏挖围河并引入长湖活水,改善水质,修建了围河配套设施,优化沿线绿化环境,并依据湖泊沟渠的沿岸风貌特色,建设了围河休闲广场。如今,围河景观带已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热门去处。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向湖村积极融入“美丽乡村一日游”,成立荆州市耕读文创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将白水滩养殖观光休闲农业、向阳花农业生态园、围河景观带等景点串点成线,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出一条集垂钓观光、果蔬采摘、农味品尝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娱乐带。目前,本土产业已吸纳100多名村民就业,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
记者手记
沙市区锣场镇向湖村的“生态乐园”令人惊叹,谁能想到,如今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曾是荒芜的滩涂草地。
向湖村的蜕变,离不开像徐洪良这样敢闯敢拼的创业者。面对挫折,他不气馁,不断探索新路径,让生态园重焕生机。更离不开镇村两级的有力支持,从产业规划到灾后重建,政策的“及时雨”为发展保驾护航。
向湖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独特生态资源,发展农文旅产业,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相信向湖村的“向绿而行”,将为更多乡村提供借鉴,让更多“荒芜之地”绽放希望之花。
记者:周蓉、陈丹 通讯员:康凌、陈思其/编辑:陶威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