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在湖北 | AI让农作物会“说话”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智慧农业成为关键词。在湖北,AI预判、立体种植等黑科技正颠覆传统种植模式。跟随记者镜头,看AI如何让农田“开口说话”。
记者 刘飞:在我身旁的200多个智慧大棚里面的蔬菜长势非常的旺盛,都是坐北朝南,因为它们能够吸收更多的阳光,大棚的样子是一个非常好的弧度,顶上有一个大的出风口,它能够让我们的风速和流量更加稳定,让我们整个蔬菜的长势和品质更好。
200座三角弧形智慧大棚,通过风速调控、光照优化和墒情监测,让各类蔬菜采摘期从3个月延长至8个月,土地利用率提升30%。
黄冈浠水县齐农生态农业寿光农发技术员 魏明:每个月每亩地可以产出6000斤(黄瓜),高30%左右,所有的种植通过AI的预判,来选择第二年的种植方向。
做出“AI预判”的就是这块智慧大屏,人们叫他“智脑”。它利用大棚中的传感器将作物生长环境要素转化为可视化数据,做到作物“缺什么补什么”。实时更新的山东寿光蔬菜价格表,还能为种植销售上“双保险”。
黄冈浠水县齐农生态农业寿光农发技术员 魏明:往年的时候蔬菜都是年前年后价格贵,而今年给我们的预判是年后一个月之后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所以我们正好避开了价格便宜的时候,这就是AI“智脑”的作用。
今年,黄冈市将有2500个大棚接入“智脑”系统,农业种植从“望天收”变成“拼科技”。
黄冈智慧农业蔬菜种植示范园负责人 付栋:让我们做出更准确、更科学的决策,优化种植管理,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同样科技感十足的还有宜昌当阳的“天空草莓”,在当阳这家智慧大棚,草莓不是种植在田垄上,而是“住”进了“空中楼阁”,这种种植方式打破土壤限制,用碎椰壳固定根系,采摘时,种植槽高度可根据游客的身高调节,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大棚内使用物联网智能光照气候控制,悬挂上下移动式栽培床,数控化精准滴灌施肥技术种植密度翻倍、亩产破万斤,让农业园整体土地利用率提高40%。
宜昌当阳市绿沃川智慧农业园生产部总监 殷明水:(椰壳)它是不含任何营养的,养分我们有14种单元素,我们自己来给它配比,也就说它需要吃什么,我们就给它什么,让它吃饱吃好,但是不至于浪费。
在湖北,赤壁、潜江、洪湖、秭归等多地都在打造数字化智慧农业平台,推动上万家市场主体“上链”,助力生产决策精准化,提升农产品市场均价超20%。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飞 刘骞 郑莉莉 乐城 周航川 浠水台 当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