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点》| 文博寻宝季:鸳鸯形化妆盒,穿越二千多年而来的战国美妆密码
大家好,我是喜,你们这个时代的女性喜好化妆,要说这也算是中华民族对美的一种传承。因为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那时的女性对妆容就相当讲究,何以见得?这一期我就跟大家来说说。
湖北省博收藏的战国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在湖北省博物馆就收藏着一个外形看起来像鸭子的盒子,它的学名叫彩漆木雕鸳鸯形盒,这可是一件极具特色的战国时期漆器,1978年随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一起出土。
这件文物为木胎漆器,也就是木质雕刻,表面彩绘漆饰,长约20厘米,高约15厘米。而它的鸳鸯造型也非常讨巧,让它在所有出土文物中显得非常与众不同,辨识度很高。
这只鸳鸯,身体浑圆,颈部微曲,双翅收拢,尾部平展,形态生动可爱。当然,古人将它雕刻出来可不只是为了可爱,古人也注重实用价值,它的背部有一个带盖的小盒,盖子可开关,推测为战国女子存放首饰和化妆品的妆奁盒,其功能类似于你们现在女性人手一个的化妆盒。
更叫考古专家们另眼相看的是,这个小盒后来还立下大功一件,那就是成为解密编钟演奏的重要密码。因为在这只鸳鸯腹部两侧,绘有撞钟与击鼓的乐师图案,但细看会发现,撞钟者姿态似在引导节奏,而击鼓者动作呼应,很明显这是乐队协作场景。考古专家推测,这或许与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方式有关,盒上的图案很可能就是“编钟演奏”的微缩记录。
鸳鸯腹部两侧绘有撞钟与击鼓的乐师图案(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涨知识】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化妆盒就有便携款了吗?】
虽然普遍认为它是妆奁盒,但有学者推测它可能是战国贵族的“旅行版化妆品盒”。 因为这件鸳鸯形盒非常轻巧,对于古代柔弱的女性来说,也能轻松拿捏,就算中途补妆,私密性,便利性非常不错。当然,古人的智慧还不止于此,除了便携款,他们竟然还有折叠款,你相信吗?看看下面这张图。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战国彩绘漆木折叠梳妆盒
【为什么女子的化妆盒要用鸳鸯形,难道战国时期,人们就把鸳鸯比作爱情鸟吗?】
鸳鸯在现代象征爱情,但战国时期是否已有此含义尚无定论。不过,一种观点认为,鸳鸯在先秦文化中代表“忠贞”,毕竟《诗经》就有“鸳鸯于飞”之句,因此有考古专家据此推测,这件盒子很可能是女子陪嫁用品。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曾侯乙墓中出土多件动物造型器物,比如鹿、鹤等等,鸳鸯或许只是当时贵族审美偏好的体现,未必特指爱情。
这件鸳鸯形盒,凝聚了战国工匠的智慧、审美与生活情趣。它不仅是妆奁盒,更可能是礼乐、爱情、工艺的跨界载体。如果有机会去湖北省博物馆,大家不妨细细观察它腹部的乐师图案,或许能听见穿越两千年的钟鼓之声!
(长江云新闻 编辑 余飞 审核 杜雅婷 杨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