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点》 | 文博寻宝季:古代人的“通天法器”
《知道一点·文博寻宝记》今天继续与大家见面,秦代的“喜”先生要带我们去看看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里的宝贝。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来源: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官微)
大家好!我是“喜”,通天法器不管在动画片里还是在游戏里那可都是了不得的宝贝,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宝贝就是古代的“通天法器”,现存于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里——绿松石镶金饰件!
绿松石镶金饰件(来源: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官网)
这件宝贝长啥样?
这件宝贝头部有13厘米长、体宽则达到32厘米,浑身散发着“王炸”气场!主体是上百片绿松石拼成的兽面纹,像极了远古神兽的“像素脸”——眉毛、眼睛、牙齿全用金片贴上去,金光闪闪,绿松石幽幽发亮,妥妥的“冷暖双拼高级脸”!
凭啥说它是“通天法器”?
因为这件宝贝可是用绿松石作为主体的。要知道,咱们老祖宗从新石器时代,贾湖文化那会儿,就把绿松石被当成“通灵神器”!商代人用它祭祀,可能是想靠绿松石的“超能力”和神灵唠嗑,顺便把中原王朝的威风插遍长江流域。
那得是什么人才能用上这通天法器?
咱们仔细瞧瞧这绿松石镶金饰件,它不光有绿松石,还有黄金呢!要知道金器在当时那可是比现在的化石还稀有,而这件绿松石镶金饰件里的金片含量达到7成,暗示墓主人很有可能是盘龙城的顶流!
【涨知识】
【汉字“祭”是怎么演化而来的?】
在古代,祭祀可是众多事情中的重中之重。那么汉字里“祭”字是怎么演化而来的?
(甲骨文 “祭”,来源于:四川省图书馆订阅号)
“祭”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个“吃货祭祀指南”——左边是肉+血滴,旁边还有个手拿肉块的老祖宗,在甲骨文里是个“又”字。
(金文“祭”,来源于:四川省图书馆订阅号)
到了晚期,他们觉得光拿肉不够虔诚,硬是给加了个“示”字当祭台,相当于给烧烤摊配了个专用桌。西周的金文更会玩,把血淋淋的肉改成了“月”字旁,其实就是肉字旁的“美颜”版,这个时候就已经和现代版的“祭”字很接近啦!
怎么样?当我们再写“祭”个字的时候,是不是就能明白咱们的老祖宗到底是用啥祭的?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里还藏着很多好宝贝呢,当我们来到这里看到这件绿松石镶金饰件时,可别忘了,它可承载着咱们老祖宗最美好的愿望啊!
编辑 黄文
审核 杜雅婷 杨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