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五一假期少穿这种颜色衣服出门
“五一”小长假,
登山、露营、室外音乐节等活动,
让不少人体验后直呼过瘾。
也有网友吐槽,
在外游玩秒变“养虫人”,
手臂上、腿上都是血包。
这些恼人的“空中刺客”
究竟什么来头?
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预防?
“衣服上、头发里黏满米粒大的小黑虫,甩都甩不掉……”5月3日,武汉市民张女士说出在外游玩遇到的烦心事。她前两天在野外露营,莫名其妙地被许多小黑虫“攻击”。
张女士表示,这种小黑虫看着不起眼,也不会让皮肤发痒,但是数量多,非常恼人。“好不容易赶走一波,又一波紧接着来了。”
这种不明小飞虫,极有可能是蓟马。蓟马多发于春夏,靠吸食植株幼嫩组织汁液为食,非常偏爱黄色、绿色、银灰色的衣服。家中的植物也很容易吸引蓟马的“宠幸”。
蓟马会叮咬人吗?叮咬人后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据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杨希川介绍,蓟马是个“素食主义者”,一般不吸人血,遇到可将它吹走或抖动衣物弹飞。但部分人群极有可能对它的分泌物过敏,接触过的皮肤会有一点痒和痛。若是骑车、跑步时不慎被蓟马飞入眼睛,千万别用力揉搓,容易损伤角膜和结膜。有条件的可以用清水将虫子冲洗出来,或利用眼泪将虫子排出体外。
杨希川医师还建议:“如果想避免被‘蓟马’缠上,春夏季尽量少穿黄色、绿色、银灰色的衣服,它们很喜欢这些颜色。”
不仅是黄色、绿色、银灰色的衣物招虫,经研究发现,红色和橙色是最招蚊子的颜色。随着气温的升高,丛林湖泊等湿热环境极易蚊虫繁殖,登山、钓鱼等进行户外休闲运动的市民朋友,可以避免穿红橙颜色衣服,以减少蚊虫叮咬。
除了蓟马、蚊虫,多种昆虫也可能对人体造成困扰甚至危害,如隐翅虫、蜱虫、蠓虫、恙虫等。现在正是这些昆虫的活跃期,遇到这些昆虫我们又该怎么办?针对不同昆虫,应有不同的对待办法。
隐翅虫被称为“飞行的硫酸”,它身体各段均含毒素,呈强酸性,腐蚀性很强。被隐翅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随后红斑上出现密集丘疹、水疱或脓疱,可发生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
遇到隐翅虫不要慌张,可以将其轻轻吹走或抖落。如果不小心拍了它,应及时用肥皂水或4%的小苏打水反复清洗受损皮肤,中和毒素。如出现疱疹,可采用消炎收敛性药物减轻刺激感,严重者要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户外游玩,最怕遇到蜱虫这样的昆虫。蜱虫每年4至9月最为活跃,通常在草丛、森林等植被茂密的地方出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发布的资料显示,蜱虫可以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徐京杭介绍,被蜱虫叮咬后,部分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个星期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还有蠓虫、恙虫等,这些昆虫体型微小,成群出没于潮湿环境。人一旦被叮咬,就会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灼痛等,这些不适症状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部分人群会对它们的唾液成分过敏,过敏反应程度不一,轻者出现局部红斑、肿胀,严重者会引发全身性荨麻疹、呼吸急促,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应及时就诊。
湖北疾控专家表示,五一期间,市民游客在户外游玩,可以采取物理防护、化学驱虫、环境清理、应急处理来应对昆虫困扰。“野外活动时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还可涂抹蚊虫驱避剂。露营时清理营地杂草,减少虫类栖息地。返家后检查衣物和宠物,防止携带虫卵或幼虫。”
五一假期过半,
出游赏景时,
别忘了做好防虫措施。
转发提醒家人朋友,
愿大家远离“虫虫危机”,
享受美好假期!
(长江云新闻记者 谢雅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