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知道一点》| 文博寻宝季:战国 “黑科技冰箱”,竟能冷热双用?

长江云新闻  2025-05-02 09:33:08
分享到:

大家好!我,来自秦代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喜”,又带着宝藏文物来啦!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件宝贝,绝对颠覆你对古人生活的想象——它就是战国青铜冰鉴,堪称2400多年前的“黑科技家电”!

1977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也就是超有名的曾侯乙墓)突然“放大招”!考古队一铲子下去,挖出个方方正正的“大家伙”——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浑身泛着青铜特有的冷光。现在这宝贝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每天都在等你去打卡!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说到冰箱,你肯定以为是现代发明?大错特错!这青铜冰鉴就是战国贵族的“夏日快乐水制造机”!想象一下,在没有空调的炎炎夏日,曾侯乙往冰鉴里塞满冬天窖藏的冰块,再把美酒往中间的方缶一放——叮!冰镇酸梅汤(不是)就诞生了!更绝的是,冬天往冰鉴里倒热水,它还能当“保温箱”用,妥妥的古代“冷热双用家电”!

远远一看,青铜冰鉴就像个超豪华的方形礼盒。外面的大盒子叫“鉴”,里面套着的小罐子叫“缶”,四角和四边还挂着萌萌的兽首衔环耳,像四只小神兽举着把手。凑近了看更惊艳!鉴身和缶身上爬满了蟠螭纹、蕉叶纹,一圈又一圈,仿佛把整片楚国山林都刻在了青铜器上。最可爱的是盖子上那四个立体小动物,活脱脱像在玩捉迷藏,严肃的青铜器瞬间有了“萌感”!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这么复杂的青铜器,古人咋造出来的?答案是:范铸法+失蜡法,双剑合璧!简单来说,古人先捏个泥模,裹上虫蜡雕花纹,再糊上泥浆当“外壳”。加热一烤,蜡全化了,留下完美的镂空花纹,最后倒进青铜溶液——见证奇迹的时刻!一件花纹繁复、细节拉满的青铜器就诞生了!这技术,放现在都让人直呼 “666”!

偷偷告诉你们,青铜冰鉴可是“国宝中的顶流”!国内出土的类似冰酒器屈指可数,它却凭着“美貌”和“实力”,成为研究古代礼仪、生活的“活教材”。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它的造型直接“C位出道”,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中国古人有多潮!

【涨知识】

【除了冰鉴,古人还有什么消夏的好法子?】

冰鉴固然是古人消夏的“黑科技”,可古人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在没有空调的岁月里,他们还有不少清凉妙招,每一招都藏着满满的生活巧思。

古人最离不开的消夏神器,非扇子莫属!从平民百姓手中摇着的竹扇、蒲扇,到文人雅士把玩的纨扇、折扇,材质五花八门。轻轻一摇,凉风便徐徐而来,不仅驱散了暑气,还摇出了风雅韵味。

要是想有更大面积的清凉空间,古人就会动手搭建凉棚!以竹子、木头搭起骨架,再盖上茅草、芦苇席,一座简易又实用的凉棚就落成了。往凉棚下一坐,阳光被巧妙隔绝,微风穿堂而过,邀上三五好友,在这里谈天说地、对弈品茗,暑热仿佛瞬间消散。

“舌尖上的清凉”也必不可少!古人深谙食疗消暑之道,一碗碗精心熬制的绿豆汤、赤小豆汤,清热又利水;还有用荷叶、莲子做成的莲子羹,清香润喉。西瓜等时令水果更是夏日标配,切开的瞬间,鲜红的果肉、清甜的汁水,光是看着就让人暑气全消。

下次去博物馆,记得找找这位“穿越千年的家电大佬”!盯着它精美的花纹、精巧的结构,说不定你也能听见两千多年前曾侯乙喝酒时的笑声呢!

编辑:郭新峰

审核:杜雅婷 杨康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