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武穴:这座山名气很大,李白杜甫都曾为它打过Call!
匡山,一半诗意,一半绚烂,悄无声息地屹立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余川镇东北部,以其清新脱俗的风骨和不可方物的圣颜在离尘绝世的时空里,连带起隐居山中的鲍照读书台与南方的庐山共享盛名。千百年来,雄奇险峻的匡山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名人雅士纷至沓来,留下了数不清的民间传说、诗词歌赋、摩崖石刻······
《别匡山》
李白(唐)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别匡山》是李白的一首抒情言志之作。诗中描绘了匡山清晨如画的美景,以及诗人即将离开这片清幽之地,踏上建功立业之路的心情。前六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匡山的自然美景和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末两句笔锋一转,道出离别的原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展现了诗人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全诗情景交融,既抒发了对家乡的依恋,又彰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望匡山》
黄景仁(清)
白也书堂在,云林似昔时。
星辰如可接,猿鹤尚余悲。
去作青山冢,归虚白首期。
怜才意千古,高咏少陵诗。
《望匡山》是黄景仁的一首怀古抒情之作。诗中提及李白的书堂在匡山,云林依旧而人事已非,流露出对诗仙李白的深深敬仰与怀念。诗人以“星辰如可接,猿鹤尚余悲”描绘匡山的幽深与寂寥,寄托了对往昔文人雅士聚集此地的追忆。末句“怜才意千古,高咏少陵诗”,既表达了对李白才华的赞赏,也借杜甫之诗抒发了自己对才子的怜爱与对时世的感慨。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黄景仁对文学前辈的崇敬之情。
《不见》
杜甫(唐)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是杜甫怀念友人李白的一首深情之作。诗中开篇即言“不见李生久”,流露出对李白长久的思念之情。接着以“佯狂真可哀”概括李白不羁的性格与世人的不解,表达出对友人的深深同情。杜甫在“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中,彰显出自己对李白才华的独到赏识与世人偏见的鲜明对比。末句“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既赞颂了李白的文学成就,又寄托了对友人晚年归隐的美好期盼,全诗情感真挚,意蕴深远,令人动容。
《匡山》
戴仁(明代)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
华月冰壶依然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蝉鸣远树宫袍烂,蜂酿寒泉斗酒香。
白发萧萧归未得,空余猿鹤怨凄凉。
《匡山》是明代诗人戴仁创作的一首怀古诗,借李白曾读书于匡山之事,抒发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与怀念。诗中“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描绘了匡山清幽秀美的景致,仿佛李白读书时的风采犹在眼前。而“华月冰壶依然在,青莲居士几时来”则表达了对李白归来的期盼,透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思念。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戴仁对李白的深厚情感与对匡山这片文化圣地的敬仰。
《太白读书台》
杜光庭(前蜀)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
华月冰壶依然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杜光庭的《太白读书台》一诗,借李白曾读书于匡山之事,抒发了对这位诗仙的无限敬仰与怀念。诗中“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描绘了匡山清幽雅致的景致,仿佛李白当年读书的身影仍历历在目。而“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则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归来的深切期盼,以及对李白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感慨。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杜光庭对李白的崇高敬意与对文学精神的传承。
一千五百年前,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鲍照跨越千山万水,直抵一尖山明月峰,他被这里清幽的环境和壮丽的景色所吸引,决定在此结庐读书。在读书台上,鲍照挥毫泼墨,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他的诗歌风格豪放俊逸,奇矫凌厉,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而后,李白、杜甫等时代文匠慕名而来,争相到访,成就了匡山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将自己的美名和才情永远镌入了匡山。
一审:刘进军
二审:刘飞
三审:吴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