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这场体育理论盛会在京圆满举办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体育强国建设需求与布局,持续增强体育学理论自信和体系创新,4月19日—21日,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论坛在北京圆满举办。
论坛分邀请国内体育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杨桦、黄汉升、王家宏、刘青、张瑞林、白晋湘、曹景伟、陆颖之、钟秉枢、王健、黄谦、李树旺作学术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致欢迎辞。他强调,本次论坛的主办是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在体育学科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重要标志,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建立常态化的体育学研究合作机制,打造体育学理论创新学术共同体。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吕万刚教授致开幕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体育不仅是国家强盛的标志和民族振兴的象征,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这一进程迫切呼唤构建一套深植于中国大地,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体育学理论体系。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积极探寻新时代背景下体育学基本理论创新的崭新思路与高效方法,从而凝聚中国体育学术界广泛而坚实的共识,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广泛包容性的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由吕万刚教授主持。北京体育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杨桦教授作《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新观点、新阐释》主旨报告,从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实践土壤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特色体育学的理论创新脉络,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体育学科的核心诉求。黄汉升教授作《论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之路》主旨报告,从本体论、方法论到实践论层层推进,打造标识性概念、提出原创性理论,深入探索构建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特征、任务与规律。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李树旺教授和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社长万晓红教授主持。围绕体育学科和方向发展的新问题和新动向,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聚焦体育经济学的实践进展,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王家宏教授作《我国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研究》主题报告,梳理我国体育消费主要研究内容和代表性成果,提出高质量发展路径;吉林体育学院原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张瑞林教授作《政府治理视域下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主题报告,根据政府职能形态和具体定位,分析政府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提出中国体育产业治理体系的构建路径。聚焦体育管理学的理论建构,成都体育学院原党委书记、校长刘青教授作《基于中国实践路径与成功经验的体育管理学理论体系创新》主题报告,立足中国本土实践经验,总结我国体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构建误区、基本取向和主要路径。聚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传承发展,吉首大学原党委书记白晋湘教授作《“十五五”期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研究》主题报告,基于新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要求,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十个有”和“十个拼”。
聚焦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创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曹景伟教授作《运动负荷LET实验研究——运动负荷熵:一种运动负荷测度新理论》主题报告,突破传统训练监控的局限,回应竞技体育对精细化管理与科学训练的新需求。聚焦运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上海体育大学陆颖之教授作《认知科学视角下竞技运动心理学未来探索的核心议题》主题报告,揭示运动心理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可能路径,为构建新时代的竞技心理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聚焦运动训练学的本土化探索,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钟秉枢教授作《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建构与范式创新——基于四十年本土化探索的学科贡献》主题报告,系统回顾学科发展历程,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路径与范式演进逻辑。聚焦体育教育思想的学术史脉络,华中师范大学王健教授作《近四十年来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主题报告,归纳审思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核心议题,提出探索多维研究对象、构建群体思想谱系的学术构想。
聚焦体育交叉学科发展新趋势和知识生产新范式,武汉体育学院黄谦教授作《发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推进体育学新文科建设》主题报告,展望体育学与新文科建设融合发展的路径,强调体育学科在新时代知识体系重塑中的重要地位;李树旺教授作《践行人民体育观:构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知识生产新范式》主题报告,探讨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知识生产逻辑,提出面向社会需求、立足学术创新的实践范式。
吕万刚教授致论坛闭幕辞,认为这次论坛将有助于“构建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专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推动体育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不断迈向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