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湖北以抓剧本为契机,夯实微短剧精品创作基座
近年来,微短剧成为网络视听文艺创作中的新风口,并凭借“短平快”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广电总局推出的“微短剧+”行动计划,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
(一)
湖北省作为影视创作重镇,曾经创作生产出《走向大西南》《志愿军:存亡之战》《解密》《幸福草》《大唐狄公案》《追风者》等众多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
面对微短剧赛道的滚滚“热潮”,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并没有急功近利,而是将落脚点落位于精品创作的基础之上,通过举办“首届‘视听长江’微短剧剧本大赛”等活动,推动微短剧创作向精品方向发展,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创作生态。
剧本,被称为“一剧之本”,无论长剧或是微短剧,剧本都是创作的基石。
而当“7天写完剧本”“一周拍完100集”的创作业态,被某些行业单位奉为“创作神话”之时,湖北广电局却从策划选题源头的一剧之“本”入手,通过系统性孵化机制与多元化创新实践,探索微短剧培育精品创作的“湖北方案”。
湖北广电局举办“首届‘视听长江’微短剧剧本大赛”,力求引导创作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微短剧剧本,进一步培育影视创作人才,培育出用笔尖书写长江故事的创作热潮,推动更多讲述湖北故事的微短剧精品之作脱颖而出。
(二)
“首届‘视听长江’微短剧剧本大赛”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广播电视局主办,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则是支持单位,以“极目楚天·微光剧梦”为主题,欢迎全国各网络视听平台、机构以及个人参赛。
大赛从创作方向、内容要求以及扶持资金等方面提出“10+10”的具体要求,也就是提出10项创作方向和最高达10万元扶持资金。
在创作方向上,提出鼓励和创作更多反映荆楚特色和长江元素的作品,讲历史文化、映人间烟火、探科技奇境、品城市生活、叙文旅新潮、绘青春风采、与法治同行、塑品牌力量、书生态保护、展非遗技艺、促国际交流等,以此触发更多新故事、新表达、新手法、新场景、新业态、新技术进行创新演绎和阐释,让更多行业破圈跨界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具体创作方向含括了微短剧+文旅、微短剧+普法、微短剧+科普、微短剧+经典、微短剧+品牌、微短剧+非遗、微短剧+荆楚故事、微短剧+青春、微短剧+时代盛景、微短剧+千行百业等十大创作方向,既与国家广电总局倡导的“微短剧+”系列创作计划对标对表,又有深具地方特性的创作部署,既有牵引性亦有引领性。
比如,微短剧+荆楚故事,要求围绕荆楚文化精神,立足湖北,挖掘和宣传优秀湖北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时代价值,讲好发展道路上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充分展示湖北践行新思想的举措成效和良好形象。而微短剧+青春,则是要求围绕青年人工作和生活,通过生动鲜活的小故事折射青春与亲情、挑战与机遇、奋斗与实践、成长与温暖,展现青年人的青春正能量。
还有如微短剧+时代盛景,要求围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保护传承长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题材,展现时代新貌;微短剧+千行百业,则是要求围绕品美食、爱家乡、公益行、经济发展、援疆援藏、反腐倡廉、科教文卫等题材开展创作。
显然,在创作方向上,大赛的举办在正方向、倡导正能量、树立精品之风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首届‘视听长江’微短剧剧本大赛”设立一类作品5个,每个扶持资金10万元;二类作品10个,每个扶持资金6万元;三类作品15个,每个扶持资金3万元;优秀作品若干个,每个扶持资金1万元。
大赛要求投稿作品应为具有完整架构、符合投稿类型篇幅长度和内容格式的全剧本;并未在任何平台发布、备案立项的原创内容;征集投稿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7月31日。
据悉,大赛将依托“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活动等载体,推动湖北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微短剧从“流量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让微短剧为湖北“支点建设”赋能添彩。
另外,湖北广电局还将围绕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长江电影微短剧拍摄基地、湖北省微短剧服务中心等平台,联合企业创作生产精品微短剧、成立中部地区首支微短剧基金“五大行动”,以全链思维构建微短剧产业良好生态圈,推动微短剧产业突破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