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咸安:一株苗、一塘藕、一座棚的振兴叙事
四月的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一派春潮涌动。从高赛村的育苗大棚到仁窝村的藕塘新芽,再到淦河畔拔地而起的智能温室,这片土地正上演着一场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变革。4月16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探访农业振兴背后的三重奏。
辣椒苗的坚守——匠心传承托起致富梦
清晨的高赛村王家畈蔬菜基地,唐阿姨提着两大袋辣椒苗从育苗大棚走出,塑料膜下碧绿的秧苗还凝着晨露。
“高赛的苗子皮薄肉厚,种出来晒干椒最香!”她轻拍着袋子笑道。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三个占地六亩的育苗大棚里,负责人王仁全正弓着腰检查辣椒长势。
作为从父辈手中接棒过来,从事辣椒育苗的“土专家”,王仁全与辣椒打了20年交道。
早年间,他在自家菜园试种“早杂2号”,发现这种品种比普通辣椒早上市20天,且皮薄易晒干,特别适合加工成干辣椒。十多年摸索中,如今,他的3个大棚每年可以产出15万株辣椒苗,加上引进的“华椒”品种,形成了早中晚搭配的种植体系。
“通山的菜农就认准咱的‘高赛苗’,只要是我们这里出去的秧苗,在周边通山县、崇阳县等地区都是一售而空。”王仁全擦拭着沾满泥土的手套,不善言辞的他与妻子在阡陌间劳作,一年10多万的收入养活着一家四口。
据悉,每年高赛村仅辣椒苗销量就突破百万株。为持续留住品牌效应,高赛村注册“高赛”商标,村里将果蔬、粮油等农产品统一品牌包装销售。村集体建设的孵化大棚,辣椒苗、茄子苗、南瓜秧苗与番茄秧苗一片欣欣向荣。
古藕塘的新生——生态优势唤醒沉睡资源
转过九曲十八弯的乡间小道,仁窝村20亩莲藕基地映入眼帘。一周前种下的九孔莲藕已悄然冒出新芽,嫩绿的叶片轻浮水面,仿佛在诉说这片千年藕塘的焕新故事。
70岁的邵堂武赤脚踩在藕塘边,弯腰掬起一捧黝黑的塘泥。“这泥有三尺厚,插根扁担都能发芽!”老人摩挲着泥中细沙,道出祖辈相传的种藕经:仁窝村塘泥松软肥沃,山泉水清冽甘甜,种出的九孔莲藕淀粉含量不足普通藕的一半,生吃脆如雪梨,热炒甜似蜜饯,鼎盛时仁窝村家家种藕、户户飘香。
但时代的浪潮曾让这份传承陷入危机。“年轻人外出打工,藕塘撂荒长满芦苇。”三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烂泥潭,转机出现在2023年冬,仁窝村启动“拯救老藕田”计划,通过土地流转集中15亩核心塘区,保留传统种植精髓的同时,去年冬天还引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投资7万元改造藕塘和水位控制。
记者在现场看到,点点嫩芽冒头的藕塘平整,纵横交错的排水管如同“毛细血管”,控制着水位高低。
藕塘预计8月迎来首茬丰收,亩产可达2000斤。按商超订单价10元/斤计算,亩产值突破2万元,是传统水稻收益的4倍。“7万元改造投入,换回的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仁窝村党支部书记陆奎算着生态账。
“清理杂物、细耕泥床、人工采藕种,每道工序都像伺候孩子一样。”冯家喻已在藕田忙碌多时,他轻抚新发的藕芽,指尖沾满黑泥却笑容满面,“看着藕芽一天天长高,就像看着孩子长大,看到绿芽钻出黑泥,就像看到希望破土而出。”
钢骨大棚的创业史诗——数字农业书写未来图景
淦河畔机器轰鸣,高赛村北岸两座银白色的巨型建筑正拔地而起。23米跨度的弧形钢结构划出优美曲线,两座长80米、高6米的银色大棚骨架已具雏形。
这是马桥镇从山东寿光引进的第三代智能大棚,工人们正在安装的并非普通管,而是温室专用椭圆钢管——“其构筑的流线型结构可抵御八级大风,可以承受住三十厘米厚的雪。”施工队长介绍。
高赛村村党总支书记王秋林向记者描绘着“未来农场”的蓝图:“全自动卷帘系统精准调控光照,水肥一体机实现滴灌微喷,太空棉实现昼夜温差控制。”
更令人惊叹的是种植规划,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从中国科学院引进的新品种:“一个大棚种植的中农翠玉3号减脂黄瓜,亩产预计达1.5万斤,一个大棚种植的‘巨人椒’植株高达2米,预计亩产1.6万斤。”
4月,随着“中国蔬菜协会营养与品牌分会”会员单位铜牌挂上村委大门,这些凝聚着科技基因的种子,即将在寿光标准的大棚里创造新的奇迹。
这套价值22万元的“农业航母”承载着集体经济的创新探索——农户以“租棚代管”形式参与种植,村集体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暮色渐浓,王仁全蹲在地头查看移栽后的辣椒长势,邵堂武在藕塘边查看新叶抽芽,王秋林对着施工图纸比划未来规划……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耕耘者们,正共同绘制着马桥镇农业现代化的“村美民富图”。
融媒体记者:王媛媛 王迪 通讯员:方娇 陈漱玉
一审:章琼丹
二审:聂国力
三审:徐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