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类到Ⅱ类!从一座湖泊的逆袭看千湖之省的“生态长跑”
赵策礼,曾是咸宁市咸安区的上岸渔民,他如今的身份,是斧头湖的护渔员。每天,他都会定时巡湖,劝离钓鱼人,并找到隐藏在水里的捕鱼地笼,就近销毁。而像他这样的护渔人,在斧头湖沿岸有近百名。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斧头湖就会进入禁渔期,禁止一切捕捞、垂钓活动。同时,还会陆续投入2000万尾花白鲢、草鱼、鳙鱼等鱼苗,进一步扩大斧头湖的“水族”规模。
为什么这些鱼儿如此重要?
原来,从赵策礼的父辈起,斧头湖周边就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捕鱼和围垸养殖历史。不仅造成了斧头湖野生鱼类的种群衰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还导致湖水中氮磷含量增加,水质持续恶化。由此,一连串“蝴蝶效应”在斧头湖爆发:
先是水里的麦黄草,由于营养(氮磷)过剩,又缺少捕食者(鱼群),开始疯长!进而挤占其它水草的生长空间,更加破坏水里的生态系统。更可怕的是,麦黄草速生速死,一到春末夏初就开始枯败,遇到高温天气则会快速腐烂。一旦打捞不及时,就会将“吃”掉的氮磷“还”给湖水。由此,斧头湖进入了“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不断循环。
针对斧头湖治理工作,湖北省相关部门建立了斧头湖联席会议等7项工作机制,并组建环境监测、生态水位等9个工作专班。武汉、咸宁两市签订《斧头湖流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框架协议》。从市到区县,前后投入6.33亿元,实施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水环境治理等生态修复项目,并定期开展增殖放流。
图中展示的就是斧头湖的麦黄草,学名“菹草”。
在航拍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麦黄草覆盖了湖面80%以上的面积。今年,受春季以来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麦黄草的腐烂周期开始提前。为此,责任单位加大了打捞力量,安排将近200条打捞船,一天内打捞一万吨,力争提前在5月1日之前将这些麦黄草全部打捞上岸。
同时,加大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放流量,让它们滤食掉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从而起到减少蓝藻水华爆发的威胁;另一边,适当增加草鱼和鳊鱼的投放量,让它们来吃过量的麦黄草。从而达到“以水养鱼、以鱼调水”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
并且,在每年的11月1日~次年3月31日,斧头湖会允许周边渔民使用单层刺网、驾驶渔船下湖捕鱼,增加渔民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控制鱼类规模,让水草们得以生息。
但不间断的清草养鱼,斧头湖水质就能稳定向好了吗?显然,并没有那么简单。修复生态,是一场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的“持久战”。
走在斧头湖岸边,如果有机会,你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条条弯曲的“小河”织成一片广袤的水网,在这里,岸边有芦苇摇曳、水面有参差荇菜、水下则有一片片苦草和金鱼草组成的水草森林……这就是咸宁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的斧头湖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全长7.2公里,修复生态面积101万平方米。
从类别上看,这些“花花草草”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从功能上看,挺水植物可以涵养沿岸水土,浮水植物可以消耗水中氮磷、丰富水域生态,沉水植物则能够增加水体溶氧、净化水质。在理想状态下,通过构建这套“热带雨林式”的水岸生态系统,可以从根子上修复斧头湖的水体,并拦截周边的面源污染进入湖中,从而让湖水的自我净化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开展斧头湖生态修复的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也告诉记者,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反复无常。比如:去年汛期,长江汉口段水位突破28米,斧头湖的水位也随之涨到了较高水平。长时间的浸泡,让沿岸不少植被受到破坏;而到了今年,开春后的高温少雨,又让水平面不断降低,从而导致部分水下植被裸露死亡。因此,斧头湖的治理绝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久久为功。
长江云新闻记者 胡禹 洪亚飞 郭裕铭 咸宁台 嘉鱼台
美编 蒋艳
编审 刘征 尚大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