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文化中国行·走读长江文化·荆楚瑰宝丨曾侯乙编钟:走向世界的文化特使

长江云新闻  2025-04-20 21:55:19
分享到:

近日,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今天我们通过几段特别的“音响档案”,聆听华夏正声。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仪式上,曾侯乙编钟原件最后一次被奏响。敲响编钟的人,就是谭军。这个被载入历史的时刻,也是谭军职业生涯的高光之时。他还记得,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曾侯乙编钟原件,是1997年6月3日。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谭军:当真正看到那件“神器”的时候,真是眼前一亮。那手不敢去触摸,上面这个光面的地方全部是云纹图,像头发丝那么细,一看全身就会炸汗毛那种感觉。没有人告诫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力度,只能是用内在的,用情感去进行表达。

谭军发现,敲击工具不同,编钟的音色也有微妙的差异。如何才能击出最原始的华夏正声?他精心设计了四五十件击槌,丁字、圆头、长棒、刷子以及筷子五种不同样式,以新时代的钟槌唤醒了古老的礼器之魂。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谭军:(外国观众)感叹,oh my god!哪会出现这种“东方神器”,让我们感觉到非常自豪。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编钟演奏多次走出国门,几乎每次亮相都会引起轰动,它的合瓦造型及“一钟双音”更蕴含着“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编钟研究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李幼平:如果我们说同时演奏它,听这个合声的效果。我们以前一直认为中国音乐都是以单旋律的,缺乏和声,实际上我们是完全有的,而且和而不同。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英语专业的李幼平人生齿轮开始转动。他师从主持发掘曾侯乙墓的谭维四先生、中国音乐史学家黄翔鹏先生。在几位大师的支持下,武汉音乐学院于1989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本科音乐考古专业,李幼平自此走上了编钟研究之路,这个装满测音工具的包陪着他走遍世界各地。

编钟研究专家 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李幼平:这是我采样的MD。

记者:这做什么用?

编钟研究专家 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李幼平:作为这些乐器研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音响,出土之后或者我找到了之后,我就要对它进行现场测音。把这个录音录下来,编钟每一个钟它不一样的,但是成编是有规律的。这就是音响档案,都是几千年前的声音。

音乐跨越国界,曾侯乙编钟以十二平均律与世界乐队产生“共鸣”。俄罗斯圣彼得堡交响乐团亮相湖北省博物馆新年音乐会,让西方管弦乐遇见东方编钟;借鉴曾侯乙编钟元素研制的大晟新钟永久落户美国纽约,在国际舞台焕发新“声”。出土40多年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已经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全世界10亿多人次领略过它的风采。

编钟研究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李幼平:这么多年来编钟可以说是走遍了五大洲,真正做到了我们文化的走出去。

文化创新传承。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潮流文创随处可见;编钟音乐会每天加至四场仍一票难求。这支编钟乐团,自1987年成立至今,几代人接力。台上“00后”传承者“破圈”修炼,台下年轻观众沉浸式共创,编钟文化在Z世代手中完成了“破圈-融合-再生”的蜕变,古老文明在青春血脉中跳动新生。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演奏者 刘静怡:谢幕的时候就可以看见,那些外国观众脸上笑得很灿烂,然后拍巴掌拍得也很大声,心里还是很自豪的。

沙特阿拉伯游客 Azzah Saeed Alzahrani:非常美,我觉得很好听。

纳米比亚游客 Alex Hawala:我之前从没见过一个钟可以发出两个音,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还有更多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真的非常震撼。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黎黎 王磊 朱哲鋆)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