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惊现一串“项链”,老战士的回答让人泪目
“老师傅,您要把项链取下来再做CT。”年轻的医生对老战士吴以先说。
吴以先感到疑惑,急忙解释:“我从来不戴项链,怎么会有项链呢?”另一位医生仔细查看CT影像后发现,所谓的“项链”原来是炸弹爆炸后散出的33枚钢珠,留在了吴以先的颈部。顿时,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默。
“让弹珠留在我的身体里吧,
它们也是我的军功章”
4月12日,来到武汉参加战友聚会的82岁老兵吴以先,向长江云新闻记者讲述了60年前的那场战斗,而十年前被CT检查出的33枚弹珠,至今仍留在老人家的体内,见证了他曾经的生死考验,也成了他永不褪色的荣耀。
1964年8月,美国借“北部湾事件”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同时美军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直接威胁着我国的安全。为帮助越南人民抢修越南北方的铁路、公路和改善其运输条件,保障运输线的畅通,196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赴越,担负河内以北地区铁路的抢修、抢建任务。
同年,原铁道兵第二师七团的重机枪弹药手吴以先,在入伍后不久便跨过友谊关,开赴越南前线。吴以先和战友们的任务,就是防空作战,保卫铁路线。
1965年12月1日下午2时许,吴以先所在的连队突遇美军轰炸,敌机向我方阵地发射火箭弹。在防空战斗中,抱着弹盒的吴以先身子一震,瞬间跌倒在地,他的右手掌被弹片打穿,颈部负伤,肚子被炸开了,肠子露了出来。吴以先不顾重伤,继续配合机枪手对空扫射。五分钟后,敌人在我军顽强反击下只得慌忙逃窜。
战斗结束后,吴以先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用了两个多小时在他的右手背部找弹片,弹片没有找到,却清出了一块又一块碎骨头。而那些嵌入颈部的弹珠,差几毫米就会击穿吴以先的颈部动脉,直接威胁到他的生命。经过长达7个小时的手术,命悬一线的他奇迹般生还。为了表彰吴以先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和卓越贡献,部队党委在这场战斗后授予他“一等功臣”勋章。
吴以先
吴以先的颈部至今留存33枚弹珠,如一圈项链
60年后,记者询问吴老要不要取出弹珠,吴以先却微笑地摇头说:“这些弹珠在我身体中这么久了,医生说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只是在气温变化时偶尔有痛感。”
“这是我与战友并肩作战的见证,是我的勋章,我愿与它们共存。”那场战斗,吴以先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33枚弹珠如同刻骨铭心的印记,铭记着他的无畏与忠诚。
身负重伤后的他,
对组织说了三个“不”
“不要先给我做急救,先救其他人!”
“不要给我发残疾证,我还很年轻!”
“不要让我退役转业,我还能战斗!”
回忆起60年前他负伤的那场战斗,吴以先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在他心中,集体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就在负伤的那一刻,他也首先担起自己肩负的责任,即便伤痛难忍,他也未曾有过丝毫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打败敌军,保卫家园。
“卫生员看我伤得这么重,马上来给我包扎,但我马上拒绝了,我说自己只是身上中弹了,头脑还很清楚,左手还能装弹,你先去抢救别的战友!”吴以先说,当时他把露出来的肠子塞回腹腔,继续坚守岗位,直至击退敌机。
1966年初,吴以先在三个月的住院治疗后,伤势好转,他向首长报告要求归队继续战斗,而军队干部和医院领导却给他带来了一张残疾军人证。一看到这张证,吴以先急了,他说:“我坚决不领残疾军人证,我还很年轻,我还能把自己养好,还能为国家做贡献。”
几位领导见状,只能先把残疾证收起,将其伤残情况登记在册,最后又偷偷地塞进了他的衣服里。对于这位一生要强的战斗英雄来说,残疾标准的认定是残酷的,但这张证却关乎着他将来的生活与优待保障。
吴以先深知这份优待背后是国家对军人深深的关怀,但他更渴望的是重返战场,继续为国家效力。紧接着,他又拒绝了转业安置的建议,坚定地说:“只要我还能动,就要留在部队,继续战斗!”这份执着与忠诚,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最终,组织同意了他的请求,吴以先重返连队,进入前线部队的后勤部门继续服役。1970年,吴以先随铁道兵部队从越南撤回国内,直至1984年与一批战友们从军队转业回到地方。
每一份坚守都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每一次拒绝都是对使命的无悔承诺。三次坚定的拒绝,就是吴以先舍己为人、坚韧不拔的军人本色。
退伍不褪色,
他立起一座精神的灯塔
时过境迁,吴以先的英勇事迹仍在军中传颂,成为激励后辈的精神灯塔。
吴以先的老战友张金春说:“吴以先身上,有着所有中国军人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我们虽已白发苍苍,但那份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依旧在每一次回首中闪耀光芒。”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吴以先还说起了当前的国际形势,老人家一直关注着近期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单边霸凌做法,他说:“以前我们打的是真刀真枪的战争,我们一点也不怕。如今的贸易战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我们现在更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那时候美国有那么强大的武器装备,我们都没有低头,现在我们强大了,就算我们不想打贸易战,也绝不会低头。”
吴以先引用毛主席的话接着说:“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岁月虽逝,硝烟散去,但那份军人的荣耀与担当,如吴以先身上那33枚弹珠般,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永不磨灭。如今,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老一辈的战士们将坚定的必胜信念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人,让不屈不挠、英勇奉献的爱国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军旗
记者:陈亚曦 庞栋 阮翔
视频制作:殷竟成 杨浠 邱骏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