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前沿技术云集 武汉大健康产业缘何拥有超强吸引力
4月8日,2025年(第七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武汉开幕,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家企业齐聚江城,集中展示大健康产业前沿成果。
回顾过去六届盛会,累计7000多家企业同台竞技,来自36个国家的超106万人参会,近6000亿元投资落地起效,一个大健康产业展示推介、合作交流的全球知名平台从武汉走向世界。武汉大健康产业缘何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一起来解密。
平均不到2.5天1个“首创”成果诞生
武汉崛起大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武汉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实力有多强?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周时间,武汉大健康产业就有3个首创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两天半的时间就有创新成果涌现。
脑机接口定价!给大脑画“3D地图”
3月31日,湖北省医保局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政策保障。就在定价的前5天,武汉还发布了全球首例微米级脑机接口多模态三维图谱,将脑机接口影像从毫米级推进至微米级。
全球首创无创采样!子宫内膜癌筛查半天可拿结果
3月31日,2025年“制造翘楚建功支点”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产品示范应用对接活动上,华中科技大学马丁院士团队带来了好消息:汉产子宫内膜癌早筛试剂盒已拿到“准生证”,获批上市,系全球首款。
“血管小替身”!首个血管芯片国家标准编制
4月2日,我国首个血管芯片国家标准编制工作20243745—T—469《血管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日前在武汉启动,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标准空白。血管芯片就像“血管小替身”,让血管研究像一场实景演练。
其实不仅三月底四月初这一周的时间,武汉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实力不容小觑。在武汉,5G远程超声、质子治疗等方面技术国际领先,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微创心肌旋切系统、脑机接口等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仅2024年,武汉就有44个三类医疗器械从实验室来到患者身边,4个一类新药冲刺上市流程。
引力密码一
两创融合的“硬核支撑”
武汉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实力源自何处?先来看上面提到的汉产子宫内膜癌早筛试剂盒。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领衔的武汉同济医院团队,将临床发现的诊断痛点转化为研发课题;而为了让研发成果尽快落地,武汉给予了1000万元人才资金,助力团队成立凯德维斯生物公司,加速技术攻关。武汉凯德维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杨帆介绍,“医院疾病发生发展的统计学数据,可以为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思路,医院和企业形成医工交叉创新联合体,医院提出临床需求,企业进行工程攻关,然后再到光谷生物城园区寻找原料的供给,最终形成了一个研发的闭环。”
在武汉,不少创新成果都有这种融合创新的背景。比如,解决了“不开胸、不停跳”切除肥厚心肌的世界性难题的心肌旋切刀,是由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魏翔教授首创,在湖北省创新转化医学研究院的中试平台通过验证的。使肺部空腔影像诊断由“不可看”到“看得清”的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就是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制,联影集团协力创新转化的。
“这种‘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生态,让武汉在原始创新上具备先天优势。”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俊聪介绍,“武汉拥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部等12所高校医学院系,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集群,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人才矩阵。同时,武汉依托13家三甲医院、3600余家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庞大应用场景,建立“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产品迭代”的闭环,让联影的高端影像设备、微创的介入器械等创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惠及民生。”
引力密码二
十年磨一剑的政策定力
立足优势生态融合创新的同时,武汉也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培育产业主体。在禾元生物武汉工厂,金黄的稻米经过10多道工序,变身为一瓶瓶人血清白蛋白。“稻米造血”,从“天方夜谭”的概念,到实现商业化量产,禾元生物走了二十年。企业创始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代常介绍,“这款产品不仅可以改变从血浆提取的历史,也能改变我们国家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将持续发力来扩大生产能力,力争能满足真正做到完全替代进口。”
研发周期长、投入费用高且成功率低,是生物医药创新最常见的特征,为此,武汉打造全链条护航体系:在研发端,对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给予补贴;在转化端,建设服务中心,提供注册检验、临床试验等“一站式”服务;在资金端,设立一批百亿级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在这样的全链条呵护下,武汉生命健康企业已经突破4500家,近200家企业跨越“死亡谷”,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武汉市近5年来,基本上每年都在出台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谈及武汉市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俊聪也深有感触,他坦言对比过武汉所有的产业支持政策,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可谓是最大的,“整个从政府到投资到企业,发展大健康产业都是一个面向未来面向长期的稳扎稳打的过程,是推动我们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推力,能够推动我们走得更深,走得更远。”
引力密码三
全产业链、全域协同的发展模式
不仅在武汉,大健康产业也是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产业之一。从全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版图来看,已经形成了以沿海为龙头,中部为支撑,包括中西部地区都是点状开花的格局。
“武汉,是全国少有的全产业链布局、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俊聪表示,“武汉大健康产业涵盖‘研发—制造—服务—消费’四大环节,这种‘全链贯通’的模式,使企业在武汉能实现‘研发在实验室、转化在园区、应用在医院、市场辐射全国’的高效闭环。与此同时,武汉也形成了以东湖高新区光谷生物城、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环同济协和国际医药服务区、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为主体的“一城一园三区”的产业集群。属于长江中游重要的生物医药的创新增长极,属于中部领先的发展态势。”
2024年,武汉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500亿元,还将力争到2027年突破8000亿元,初步建成国际医疗创新高地。展望未来,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俊聪对武汉信心十足,“大健康产业在武汉的布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既是武汉选择了大健康,也是市场选择了武汉,所以我们觉得武汉发展生物医药的潜力和优势可能比沿海的地方还要大,未来我们还可以辐射到中西部地区,辐射到更广的区域。”
长江云新闻记者:李悦 陈芳芳
编审:田园 尚大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