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实施“五大行动” 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有中国桂花之乡、温泉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是首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的城市之一,正努力发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叠加优势。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绿色是咸宁最大的优势、最好的财富、最硬的品牌。近年来,咸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绿色发展上干实事、在绿色资源上做文章、在绿色产业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胜势,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奋勇争先。
深入贯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重要要求,咸宁深度对接湖北省“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聚焦全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锻长补短、聚势突破,加快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四大新兴未来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其中,大健康产业已初具规模,增长势头良好,正成为咸宁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4年底,全市大健康产业共有经营主体2.1万户,“四上”企业695家,其中,新入规企业164家,同比增长11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850亿元。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咸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蓄势赋能,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开园一年多来,入驻企业173家,其中,63家企业来咸宁新建生产基地。赤壁市与武汉大学共建全野外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吸引10多家遥感及空天信息企业落户。开通湖北省科创供应链平台咸宁专区,聚合科创企业5500余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促成供需对接1600余项,数量居全省第三。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52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2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居全省第二。
今年伊始,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咸宁确立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定位,重点谋划实施产业倍增、科技赋能、动力培育、能级提升、幸福咸宁“五大行动”,针对每个行动逐一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达目标”,推动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整体提升。
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行动。重点推动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四大新兴未来产业,加快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今年规模以上企业超1200家,到2027年五大主导产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
大力实施科技赋能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好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等创新平台,加快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循环链条,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7%。
大力实施动力培育行动。统筹推进防风险、扩投资、畅循环、育新质、促转型,坚持试点先行、增量先做,持续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国企功能性改革、开发区机制改革、市域易地投资支持政策制定等重点改革事项,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
大力实施能级提升行动。深化市区一体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引导各县(市、区)培育壮大根植性主导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力争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
大力实施幸福咸宁行动。健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统筹协同机制,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8%以上,常态化开展民生需求调查,从解决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化等民生问题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咸宁突出产业关键地位,统筹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三篇文章”,一切围着招引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今年一季度,咸宁全市集中开工项目140个、总投资1002.6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1.7倍、2.4倍。在全市一季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140个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项目数量和协议金额均创历史新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奋斗开新局,实干谱新篇。新时代新征程,咸宁迎来宝贵的历史发展机遇,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