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颁发首本自然资源“户口簿”!西凉湖生态保护迈入“权责分明”新阶段
今天(4月1日),长江云新闻记者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咸宁市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顺利完成登簿,咸宁市颁发了首本、湖北省第二本自然资源登记簿。一本绿色封面的登记簿,标志着咸宁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标志着全市自然资源有了法定“身份证”,生态保护进入“权属清晰、保护有据”新阶段。
顶层设计落地锁定生态家底
本次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厘清了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主体、保护范围、资产本底,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全民所有和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不同集体所有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之间的“四个边界”,实现“资源有身份、保护有凭证、责任有主体”的管理目标。登记单元范围总面积为8083.9645公顷,登记簿以“立体画像”方式精准标注:单元内国有自然资源总面积7433公顷,涵盖7409公顷水流资源、16公顷湿地资源、8公顷森林及草原资源。此外明确自然资源资产“谁所有”“由谁管”——其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为全民,履行主体为自然资源部,代理履行主体为咸宁市人民政府。
多方协同合作破解确权难题
确权过程是生态治理的重要破冰环节。面对水域与林地权属交织、国有与集体界限模糊等历史难题,咸宁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部门联合水利、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成立专班,运用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测绘等技术,开展20余次实地踏勘、召开权属协调会,并通过内审和外审相结合形式,对自然资源空间范围、权属状况、公共管制要求等信息进行全要素核查,确保地籍调查成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登记不仅建立了全市首个自然资源三维‘电子身份证’,更探索出多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新模式,为后续全域推广积累了经验”。
以“一本证”撬动“大保护”释放生态红利
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登记簿的颁发是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随着首本登记簿的颁发,西凉湖生态价值转化按下快进键。后续我市将探索林权、水权等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组合,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自然资源确权确值开发利用路径,推动咸宁市自然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
咸宁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确权登记不是终点,而是强化生态保护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登簿发证为契机,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推动西凉湖水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绿色家底’真正转化为惠民增收的‘生态红利’”。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