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汉举行
3月29日,第三届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刊编辑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联合协办。
会议主题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同探讨时代变迁中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文化素质教育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郑萼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营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等来自国内10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的300多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参加会议。围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思政政策解读、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AI赋能课程思政与文化素质教育、科技人文协同育人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随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人工智能技术为课程思政与文化素质教育带来了新机遇。要让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全流程,通过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和智慧化育人生态建设,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人文课程育人功能、文化活动涵育功能、文化内核引领功能,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着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多元协同的育人队伍,构建多维融合的资源体系,探索多式互促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引领力。
此外,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强国驱动教育变革,推动教育形态、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应对教育变革的关键,课程思政能够同时解决“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是应对教育变革的基座。专家建议:建设课程思政需多方共同努力。明确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内涵,走出将其等同于思政课程的误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营造有利于教师专心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宏观环境,通过评价体系改革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高校需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课程思政组织实施体系。要激励广大教师适应教育变革新常态,专心课程和课程思政,让课程思政成为立德树人主渠道。
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进行实地思政元素挖掘交流。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吴宝洪 通讯员 曹欣婕 贾申奥 舒年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