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不止于Manus 武汉加速挺进AI“下半场”

长江云新闻  2025-03-26 15:48:42
分享到: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加速演进、分新秒异,正在经历“技术到应用”的关键一跃,也是全球竞逐的焦点。

就在上周,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被誉为全球AI届顶级峰会的GTC 2025上表示,AI正在经历一个拐点——变得更有用、更聪明了,能够进行推理,同时被更多地使用。

瞄准应用这个“拐点”,今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今年以来,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也纷纷发布人工智能相关行动计划,从算力到大模型创新、数据集,再到“人工智能+”应用,全方位发力。

在武汉,前不久刚诞生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Manus,加速大模型走向实际应用场景,引发广泛关注。但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武汉竞逐AI的脚步远不止于此,真正实力也未完全显露。眼下,剑指应用落地这个AI关键“下半场”,武汉正瞄准优势加速奔跑。

各行各业用起来!武汉垂类大模型列阵起效

以DeepSeek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就好比对各行各业有基础认知的大学生,而垂类大模型则是精通某一垂直行业的专家,能专业分析具体行业的具体问题。想在各行各业应用大模型,离不开垂类大模型的训练开发。

武汉城市大模型服务平台

在武汉,各行各业的垂类大模型正竞相涌现。在武汉云,长江云新闻记者体验了上个月刚上线的武汉城市大模型,输入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发送想要办理的政务事项,不到30秒,系统就会自动填写办事表格。这是武汉云在政务数据云上部署DeepSeek训练出来的专用于政务领域的垂类大模型。目前,已经接入十多个武汉市政府部门,开发出公文协作、政务事项办理、智能问诊等多个场景应用。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承京介绍,“一方面,武汉城市大模型能够帮公务员预处理很多事,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老百姓办事原来是‘网上办’或者‘跑一次’,现在是‘帮你办’。”

眼下,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建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6个重点领域,武汉已经培育人工智能垂类模型超过30个。今年,武汉更是要重点推动其中20个垂类模型赋能应用,打造应用矩阵。比如,在教育领域,推动理工数传的BOOKSGPT大模型创造一个个AI编辑、AI画师、数字人“书小二”。在生物医药领域,推动兰丁智能的“思邈”病理诊断大模型30秒揪出癌细胞,成为病理诊断的智囊团;与武创院一起落地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用AI赋能新药研发。在北斗领域,推动支持“珞珈”遥感大模型,让普通人像“玩微信”一样“玩卫星”。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中国信通院高级工程师、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齐荣在采访时表示,“以前我们一直在提‘百模齐放’,有很多大模型一直在竞争,未来可能会收敛到3~5个或者5~10个之内,偏行业应用才是这个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发展一些具体面向应用场景的模型。而武汉的优势,就在于应用场景丰富、高质量数据齐全,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武汉在工业制造、生物医药、教育等领域,是很有可能能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垂类模型。”

打通应用“最后一公里”!加速智能体突破性应用

大模型可以根据指令形成方案,以Manus为代表的智能体,则好像大模型长出手脚,可以调用大模型能力,根据大模型形成的方案,去具体执行任务。也就是说,随着智能体的出现,人工智能将不仅停留在“能听会说”,也将会“能做会干”。

眼下,通用智能体Manus已经可以完成简历筛选、房产遴选、股票分析等具体任务。不止于一个Manus,在武汉,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智能体的开发,让垂类模型也能长出手脚,走完模型到应用间的最后一步。

在格创东智,基于最近训练出来的工业领域垂直行业大模型平台——章鱼,企业已经开发出十多个智能体,包含工业生产、产品销售、财务管理等多个环节。TCL格创东智工业智能事业部总经理 朱金童介绍,“相当于我们每一个现场工程师,不管他是做质量 制作 研发等等,他背后站着一个超级大的智囊团,可以帮助他去做问题的分析,做一些自动化的任务,工作效率相较过去在各个不同领域可以提升30%~50%。

工业垂类大模型平台章鱼

目前,武汉正在开展首批智能体产品和创新创业团队入库培育,推动开发工业、医疗、教育、法律、文创等垂直领域的智能体,形成武汉智能体产品矩阵,进行规模化应用。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苏新威介绍,“今年,武汉将重点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目前已经建立了服务专班,协调服务企业发展需要的数据、算力等各类要素。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全年开展10场以上供需对接活动。打造一批轻量化智能体产品,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推广应用,形成规模化智能体应用。”

让人人用AI!聚焦优势领域,武汉加速终端产品落地

不仅是行业应用,如何让人人都能用AI?武汉正聚焦本地优势,重点推动AI+机器人、AI+汽车、AI+PC/服务器、AI+手机、AI+眼镜五大领域终端应用产品落地。

AI+机器人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量产

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创新优势,武汉正加快整机人形机器人研发,支持“楚才”系列10款人形机器人实现小规模量产。梳理摸排产业链情况,并开展精准招商。

AI+汽车领域:推动提升L2以上智驾车型比例

武汉正推动整车厂新车L2以上级别智能驾驶系统装配率达50%以上。加快亿咖通、极目智能、华励智行等智能产品上车应用。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平台,实现与交通、交管、城管、城运等平台数据共享互通。深化大规模智能网联车辆示范应用,推动公开测试道路里程达4000公里

AI+PC/服务器领域:开发AI电脑、训推一体机

加强与国内先进的开源系统合作,推动攀升鼎承、长江计算等企业与大模型企业合作开发AI PC、训推一体机等产品,抢抓国产化适配机遇,完善软硬件解决方案,重点拓展金融、政务、医疗等本地部署需求强的应用市场。

AI+手机领域:推动手机升级

依托武汉联想等企业,聚焦AI芯片、传感器、端侧大模型等环节,推动手机向AI手机升级。

AI+眼镜:抢占创新发展先机

加快灵伴科技、星际魅族AI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布局,抢占创新发展先机。

以应用为导向,武汉力争到今年年底,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增速达到30%。

支持政策不断!武汉抢抓机遇 不断优化AI发展生态

瞄准应用,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敏锐捕捉行业趋势。春节期间,DeepSeek火爆全球,节后,武汉就发布了《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没有停留在大模型创新这一行业热点,而是重点指向大模型的下一步——应用,明确表示,欢迎和服务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在武汉先行先试,打造人工智能应用之城。每年遴选一批性能先进的垂直行业模型,对牵头研发单位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每年遴选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

就在举措发布不到半月,Manus横空出世,武汉紧随其后发布《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剑指应用的同时,也根据武汉优势列出10个领域的具体方向,包含智能体、人形机器人、AI开源生态、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行动、AI for Science、智能算力、高质量数据集、AI智能硬件等。还在人才和平台两方面重点保障,举措细致而贴心。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苏新威在政策发布会上深情表示,“武汉正竭尽所能,像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样,服务好每一位创业者,陪伴他们实现梦想;竭尽所能,像培育‘雨后的春笋’一样,服务好每一家企业,让他们跑出加速度。”

其实,早在2017年,光谷就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促进人工智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20年,武汉就获批了中部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近年来,武汉一直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机遇。

“我就知道,人工智能这场盛宴,武汉不会缺席”,这是Manus出圈时,网友的一句热点评论。如果说Manus的出现,是武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厚积薄发的成果,那么,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下半场”,武汉的真正实力还未完全显露。让我们共同期待,当大模型的硝烟和泡沫褪去,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落地开花的时候,目标打造人工智能应用之城的武汉,为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悦 张龙

编审:向秀 尚大原

责任编辑 严泉泉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