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科技创新涌动英雄城

​极目新闻  2025-02-25 12:00:01
分享到:

极目新闻记者 王荣海

摄影记者 宋枕涛

春风渐暖,樱花已绽。英雄城市,生机勃发。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2月6日,武汉“新春第一会”主题为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这是自2021年以来,武汉连续四年在“新春第一会”上聚焦科技创新。

在大局上谋势。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要求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省委全面部署支点建设,要求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武汉牢牢把握加快建成支点这一战略定位、战略任务、战略机遇,细化落实措施、压实工作责任、汇聚资源力量。

于关键处落子。科教人才优势是武汉最大的优势,科技创新是引领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武汉提出,到2027年,将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产业领域全球创新策源影响力持续提升,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一)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春节以来,位于中国光谷的长飞先进武汉基地项目持续加快厂房建设和设备调试进程,冲刺4月底、5月初量产通线。

在与长飞先进武汉基地仅10余公里之隔的湖北九峰山实验室,9000平方米的洁净室内,上百个项目同时运转。几个月前,该实验室在8英寸硅基芯片中点亮了激光光源。国内“芯片出光”技术取得突破,填补了我国光电子技术领域“少数空白之一”。

2月18日19时,江苏太仓港,国内首艘2000吨级新能源集散两用运输船“东兴100”,装载近2000吨煤炭,驶往华能浙江长兴电厂。这一国内首创的新能源船舶,由湖北东湖实验室携手华能(浙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打造。

就在半年前,2024年8月27日,中国船级社向东湖实验室颁发国内首张“陆上联调试验平台”证书,填补了国内电动船舶动力系统地面试验的空白。

2月23日,中国车谷·武汉造汽车品牌全球发布会在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举行。包括东风岚图在内一批“车谷造”品牌集中亮相,向全球展示汽车智能化时代武汉造汽车的“含新量”。

目前,武汉经开区已构建起覆盖从主流、高端到豪华的全领域车型矩阵,未来3年将每季度推出1到2款新车,助力湖北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二)

科技创新,辉光日新。

随着AI算力的快速提升,光模块需求量大增。设立于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的国家光电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更加繁忙。每天,对光模块的测试达10小时以上,已成该中心科技人员的常态。

2月19日,奥泊(武汉市)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东湖高新区签约,将在光谷建设AI蛋白质设计改造产研中心,角逐全球AI制药新赛道。该公司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莱维特、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单入选者马剑鹏等联合创立。通过AI,技术人员几周内就能计算推理出大量样本数据,新药研发速度大大提升。

作为全球前瞻的融合创新方向之一,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正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今年春晚,一群穿着花棉袄的机器人在现场扭起了秧歌,引发全国关注。2月5日,蛇年新春第一个工作日,10款汉产机器人集中亮相,多种应用场景令人惊叹。

企业发力,政策给力。

武汉正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高标准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高地。

2月18日,《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对外发布。支持关键技术突破,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这是继《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之后,武汉首发人工智能支持政策。

《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武汉市已聚集1000多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过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创新指数居全国第一方阵。

(三)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武汉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2月11日,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固态电池中试产线一派忙碌,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研发人员正对一块块固态电池进行制浆、涂布作业。今年下半年,郭新教授团队研发首款车规级固态电池,将量产下线并开启上车验证。

2月23日,华中师范大学与黄陂区攀升科技共建的“鸿星未来技术实验室”正式揭牌。鸿星未来技术实验室研发的“星闪智慧安全办公系统”与教育领域的Deep Seek AIPC工作站首次公开展示。

攀升科技是全球定制计算机领域领跑企业。2024年10月,PC领域的第一家星闪实验室——国际星闪联盟武汉创新实验室在黄陂成立,鸿星未来技术实验室是国内首个聚焦鸿蒙及星闪技术的校企联合实验室。

未来,鸿星未来技术实验室将联合多方整合资源,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攻克技术难题,为武汉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武汉建平台、强服务、巧作为,全力打造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逐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武汉模式”。

(四)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活力奔涌不息。

2022年4月,武汉成为全国第五个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在全国和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第13位、比2021年上升12位。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8家。他们如繁星点点汇聚,照亮武汉的科创版图。

亮眼的数字和排名背后,是武汉这座工业重镇向国家科技创新高地的跃升。

支点要硬,龙头要重。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将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