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两山』转化示范地·堰河——人人担责任、人人得发展,打造村庄发展共同体
湖北之声特别策划系列评论《解码“两山”转化示范地・堰河》,邀请专家为您解读堰河村的成功秘诀,探究“两山”理念在堰河的生动实践。今天,我们对话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黄振华。
堰河村其实谈资源禀赋都不算突出,那它是依靠什么开启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呢?
黄振华:实际上,这个村庄原来的基础并不是特别好,其发展也并非依靠外部资源的引入来推动,更多的是激发了内生动力。在内生动力激发的过程中,带头人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在堰河村,这种引领作用突出体现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上。例如,在早期发展中,堰河村顶着巨大压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和各类乡村产业。
其次,堰河村在机制方面有诸多值得关注的做法。在组织架构上,堰河村采取“三位一体”模式,即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由同一套班子运作,这使得党建工作能够有效赋能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实现相互促进。
在议事机制上,堰河村也颇具特色。采用“三会议事”制度,即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后来又增设村委监督委员会监事,最大程度地让群众参与其中,统一思想,共谋发展。
再者,堰河村将党员干部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连。一方面,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堰河村党委下设合作社、茶厂、农业养殖等四个党支部,通过这些功能性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每位干部都负责具体项目,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同时,实行党员联户制度,为每家每户安排党员联系人,将党的领导与群众参与有机结合。
去过堰河村的游客都很惊艳,这里的民宿、餐饮等等都是统一价,没有谁乱开价,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发展思路?
黄振华:堰河村较好地处理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将个体发展融入村庄集体发展,同时个体在融入过程中也能实现自身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例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堰河村对环境、价格等制定统一规范标准,这是因为只有打造整体性,才能吸引游客。在此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集体与个体的矛盾,堰河村通过大量协商,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
许多村庄在发展中都面临村庄整体规划与个体发展的关系问题,而堰河村在这方面处理得十分出色。目前,堰河村已形成村庄发展共同体,村民达成共识,认可村庄整体发展方向,大家齐心协力。这种发展共同体与乡村治理共同体紧密衔接,既是发展共同体,也是治理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人人获得发展,同时人人承担相应责任,形成了良性发展模式,确实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提炼。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黄振华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康 彭文娟 吴彤
编审 刘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