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化示范地·堰河丨存绿吐金的“绿色银行”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诞生。在湖北襄阳,也有一个践行 “两山” 理念的生动样本——谷城县堰河村,这个深处鄂西北大山深处的村庄,已发展成为村集体资产过亿、年接待游客量超80万人次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天的堰河村,正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努力打造湖北“两山”转化示范地。今天,我们跟着记者走进堰河,去看看村里的“绿色银行”。
记者 刘飞:我身旁的茶树很特别,它是用过期的牛奶、豆浆加上豆饼共同发酵,制成有机肥料,能让茶树吸收更多营养,而且还能彻底改变土地板结的问题。我们抓一把试一下,特别松软,不仅能增加土地肥力,还能保山增绿。
堰河村位于襄阳谷城县西南山区,隶属于“湖北十大名茶之乡”五山镇,拥有1200亩生态茶园。村党支部书记闵洪艳介绍刚上任的时候,村民主要依赖砍伐山林出售柴火为生,生产生活状态一度陷入“生态破坏—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堰河村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逐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让发展的“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天艺茶庄负责人 游玉洁:主要是采用有机种植,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它的口感会比普通的茶叶种植更醇厚一些。一年大概有1200吨的产量,近几年开发的红茶碳灰蛋卖得特别好,里面加了红茶,口感和颜色特别新颖,吸引了很多游客,今年的茶叶销售额比去年增加了20%。
不仅要把茶叶种好,还要卖得好。堰河村实行“公司+农户”模式,运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依托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 ,统一定价,让每一户村民都成为茶叶的销售商,与其他土特产一起销售,抱团经营。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 李长建:销售量做大一些,传播力更远一些。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一起抱团去做一件事更好,这样形成一个合力,让我们的产品走得更远。
保山护水,建设“绿色银行”,也是在发展经济。目前,堰河村2.1 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建成了茶园、杜仲、松杉林、花椒园基地,森林覆盖率达81%,形成了天然茶乡氧吧。以茶促旅,以旅兴业,以业富民的堰河村,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 闵洪莲:我自己种了差不多有一百多亩,有毛尖、炒青、烘青,都是本地的,大众消费的。大家喝得好才行,一点都不能马虎。这几年乡村振兴发展得好,现在游客都想到茶厂来买茶叶。
依托茶产业,堰河村打造了道乡寻踪游、茶色生香游、田园风光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已经实现家家有茶楼,户户有茶卖。2024年,堰河村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支部书记 闵洪艳:茶叶这个产业占我们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把我们的乡村旅游也做起来了,品牌更强了,市场更大了,效益也相对提高了。共同建设,共同受益。把一家一户的生产,通过合作社这个组织,把村民组织起来,形成市场、形成规模、形成品牌。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飞 廖云翔 郭裕铭 谷城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