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两山』转化示范地·堰河:33年“蝶变”之路

长江云新闻  2025-02-24 12:33:04
分享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湖北襄阳,有一个生动实践“两山”理念的典范——堰河村。这个位于中国内陆的小山村,如今已发展成为村集体资产超过亿元、年接待游客量超过80万人次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堰河村的“蝶变”,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的?湖北正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践行“两山”理念,堰河对全省有着怎样的示范效应?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

堰河村打出第一张牌:生态保护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襄阳谷城堰河村,只见古屋炊烟袅袅升,溪水潺潺绕村流,村道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在暖阳斜照下,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

1992年上任堰河村党支部书记的闵洪艳感慨地说,那个时候,堰河村的居民主要依赖砍伐山林出售柴火为生,所得收益微薄,这不仅导致村民生活日益贫困,而且生态环境也濒临崩溃。

如何发展村经济?是继续“靠山吃山”,还是另谋出路?这是摆在村党支部书记闵洪艳面前的一道难题。

发展困境日益突出,闵洪艳痛定思痛,决定带领村民反其道而行之,并立下首个村规:堰河人以后不准砍树,要通过“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于是,闵洪艳自带干粮,带领全村200多名劳力走进大山,种下茶树、杨树、杜仲等经济林木和生态林。到2000年,全村种植了1200亩茶园、5000多亩经济林和10000多亩生态林,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这让堰河村的山林,成为一座“绿色银行”。存进去的是“绿”,取出来的是“金”。

保护生态,“养山护山”首当其冲,闵洪艳却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极致。2003年,堰河村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在当时,这一举措超前于我国大部分城市。

为此,堰河村定下第二个村规:“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每个小组设垃圾分类中心;每户配置3个垃圾桶……还通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选,激励村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村庄整洁如新,环境愈发秀丽,为堰河村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从“一穷二白”到“生态富民”

堰河村打出第二张牌:产业融合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堰河村正抓紧扩大产业版图。百日山新增制茶厂、民俗园三期工程收尾……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为堰河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增实效。

一个小山村,产业园建设竟然能扩大到第三期?这背后有何玄机?

说起堰河村的“发家”故事,不得不追溯到闵洪艳带领村民种茶叶的日子。堰河村有80%以上山场面积,优势在山,出路在山。经考量,茶叶适合在本地种植,且有不错的经济收益,于是村“两委”定下了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

计划制定了,发展难度却很大。村民的质疑声不断,还要克服种植茶树的恶劣环境……闵洪艳负重前行。1995年,辛辛苦苦建起的茶园开始有了收获,闵洪艳带着村民走出大山往外销。辗转一个月,茶叶最终卖了7000块钱。这是堰河村茶叶卖出去挣的第一笔钱。

茶产业的发展、村容村貌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到村里游玩。于是,闵洪艳就号召大家把“农家乐”“民宿”也搞起来。旅游经济带来的红利,让村里人相继涌入。没两年,堰河村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为统筹产业发展,堰河村于2007年成立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村民变为“合伙人”,并且探索出“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这也是堰河村定下的第三个村规。

“统”,就是在村党委领导下,依托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对所有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户实行统一:民宿统一风格、商品统一价格、服务统一标准,还有农产品统一公共品牌——“堰河香”。“分”,就是在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农民自主经营权,激发内生动力。这种机制既能避免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又能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服务,有利于堰河村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农家乐和民宿是堰河村旅游经济发展的1.0版本,“统分结合”经营机制则是2.0版本。如今,堰河村还在向3.0版本——融合发展进阶。目前,堰河村引入了咖啡馆、书画室、露营基地、乡村研学等新业态。这些业态的相互融合,丰富了堰河村的旅游内涵。“民俗园三期建设完工后,我们还将吸引更多业态的项目进村。”闵洪艳说。

从茶产业到旅游经济3.0版本,堰河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休闲度假等多元经济的转型。这样的转型,让堰河村发展更红火。2024年,堰河村游客接待量突破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

从“民主决策”到“共同缔造”

堰河村打出第三张牌:党建引领

在堰河村的一片竹林里,密密麻麻摆放着280块石头。这些石头从哪里来?又有什么“神秘”力量?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询问了不少村民,得到的一致答案是:“这是我们的‘人民大会堂’。”

一个“人民大会堂”怎么会在竹林里?还摆放280块石头?闵洪艳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早年村里有大小事需要商量,就组织村民在竹林里开会。当时是280户,所以摆了280块石头,啥事都在这个地方商量。”

每块石头对应一户村民,每家每户都有发言权。这说明堰河村里的重大决策,都通过村民大会票决,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得到村民的支持。从生态保护立下的第一个村规,到合作社经营定下的第三个村规,这些都是村民参与投票制定的。

除了民主决策,堰河村还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每个产业党支部由一名村党委成员牵头,带动党员群众干事创业。这种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堰河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村党组织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这样的党建引领和基层治理创新方式,是堰河村成功的“基础代码”。

从“回乡创业”到“人才引流”

堰河村打出第四张牌:优质人才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个小山村的人才引进目标,已经盯向了“博士生”。这极具前瞻性的目光,着实让人佩服。

在堰河村村史馆里,“最终实现‘五个有’的新目标”尤其显著,即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资本、户里有硕博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

如今,堰河村“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辆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目标已经实现,“户里有硕博生”还会有多远?

其实,“户里有硕博生”,既是目标,也是愿景,这是期待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随着堰河村的发展,近几年有80%的“打工人”返乡创业。堰河村产生的“虹吸效应”也日益彰显,未婚适龄青年格外受到外乡人的青睐,不少邻村人到堰河村务工,优秀人才上门求职……如今,在堰河,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所有人都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一同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踏步前行。

发展日新月异,堰河村又将走向何方?闵洪艳表示,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全力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推动产业融合升级;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积极引入人才和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有信心,让堰河村生态更美、产业更兴、百姓更富,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乡村力量。”

编审:刘征 李桓

记者:谢雅静 朱宇航 刘飞 杨旭珲 郭裕铭 甘泉 廖云翔 谷城台

责任编辑 谢雅静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