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咸宁咸安:62岁新农人陈咏枝的“飞天”新农技

云上咸安  2025-02-24 11:37:32
分享到:

在乡村,外出务工人员众多,每至农忙时节,劳动力短缺,找人帮忙种田成了大难题。这一困境该如何破解?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方向: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双溪桥镇汤垴村一组,62岁的夏锦山、陈咏枝夫妇积极响应,踏上了科技种田之路。从过去依赖人工,到如今巧用机器,他们的故事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2月21日,在180亩油菜田边,村民夏锦山正专注地调配药肥。他手中忙碌不停,一边仔细地将多菌灵、咪鲜胺、液体硼肥、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叶面肥等6种药肥,按照科学比例与水混合。“34升药肥水,刚好能喷洒17亩田。”夏锦山边操作边介绍着。今天天气晴好,正是给油菜田施药肥的好时机,他负责精心调配,而妻子陈咏枝则承担起操作无人机施药肥的重任。

只见62岁的陈咏枝脚步轻快地从田间走来,她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有条不紊地讲解道:“用无人机施肥,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首先要精准圈定田地范围,再设置好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要控制在距离作物2.5米至3米,同时,得提前绕开或者清除田地里的障碍物,准备就绪后,无人机就能自动执行飞行任务了。”

2017年之前,陈咏枝和丈夫一直在广东鞋厂打工,婚后多年未曾涉足农事。后来,陈咏枝不幸患上直肠癌,不得不回家治疗。身体康复后,闲不住的她看着村里不少田地无人耕种,深感可惜,便毅然流转了近700亩土地,投身农业生产。为了节省人力和成本,夫妇俩先后购置了10多台农机,开启了机械化种田模式。然而,农忙时请工依旧困难,于是,去年5月,陈咏枝做出了一个决定——学习操作无人机,协助丈夫进行播种、施肥、打药等农事作业。

“以前请5个人,忙上一周才能完成播种、打药、施肥的活儿,现在有了无人机,两天就能轻松搞定。”陈咏枝笑着说道。说话间,不到10分钟,无人机便按照设定航线平稳返回,稳稳停好。短短时间内,30多亩田的药肥就已精准施洒完毕。

除了打理自家租赁的农田,夏锦山夫妇还充分利用家中的农机,为其他有需求的村民提供服务,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赚取一些额外收入补贴家用。尽管农事辛劳,但他们苦中作乐,日子过得十分充实惬意。

咸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钱远宗表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我们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目前,已在14个乡镇场(街道)开展了10余场次的农业无人机培训,让百余名拥有无人机的农民熟练掌握了低空飞行技术,切实为农业科技化发展增添助力。”

(特约记者:胡剑芳 通讯员:刘年 雷莹莹 一审:方焱 二审:聂国力 三审:徐隽)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