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三论襄阳!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汉水襄阳  2025-02-15 17:22:12
分享到:

千帆竞发,奋楫者先

新春伊始

我们强烈感受到襄阳

热气腾腾谋发展

奋楫实干开新局的气象

晴空万里襄阳城。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给荆楚大地和荆楚人民以强大的思想指引、巨大的精神鼓舞。省委进一步推动全省上下牢记殷殷嘱托,深刻把握总书记对湖北工作提出的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

襄阳是国家明确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赋予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既是对襄阳过去发展的肯定,也是对襄阳未来发展的期待。我们要强化襄阳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推动全部工作向发展第一要务聚焦发力,切实把国家和省委的定位要求变成现实图景。

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襄阳信心”

只有明确方位才知道该从哪里出发、要往哪里去。全市上下要自觉从国家和省赋予的定位、历史形成的地位、现在工作的序位中思考和推进襄阳发展,在明确方位中坚定信心、勇毅前行。

从全局中看定位。作为国家明确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赋予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体现了对襄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广大党员干部要知责担责,锚定新定位、扛起新使命,聚焦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省域内,努力成为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一极和关键支撑;在区域内,努力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和重要动力源;在全国层面,努力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典范。

从历史中看地位。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襄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商贾汇集之地,历史上多次成为全国中心城市。东汉末年,襄阳升格为荆州治所,成为全国性人才高地和文化中心。南宋末年,长达6年的宋元大战,使得“铁打的襄阳”闻名天下。新中国成立后,襄阳抢抓“三线建设”“东风出山”“省域副中心城市确立”等机遇,推动经济发展驶向快车道、总量突破6000亿元关口。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襄阳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续写千年古城新的辉煌。

从比较中看序位。当前,襄阳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面临发展周期的阶段性考验。我们决不能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光环里骄傲自满,更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怨天尤人。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克服转型发展的阵痛,积极适应国家投资政策的重大变化,奋力化解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在持续攻坚克难中破困局、开新局,加快提升发展能级、发展质效、发展后劲、发展支撑,杀出一条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血路,奋力实现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目标、新任务。

襄阳阔步大道行。

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襄阳作为”

当前,湖北发展进入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襄阳作为全省重要一域,必须在抓发展上全力以赴、聚焦聚力。

全市上下要围绕省委赋予襄阳的新定位,进一步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扩大增量和盘活存量并重,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切实把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市场主体上,体现到城市能级和发展质效上。

以“立项争资、招商引资”为抓手促进有效投资。要抓牢立项争资,认真钻研、领会、把握国家政策,找准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的结合点,敢想善谋“高大上”项目,提高基础工作标准,力争做到即报即批、立批立建。要抓实招商引资,依托资源招商,推动资源对接资本,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产业招商,围绕重点产业链、行业龙头招大引强,深化拓展以引进新兴技术和培育新兴产业为目的的应用场景招商,努力实现招来一个、引入一串、带动一片;依托环境招商,围绕降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吸引更多企业在襄阳投资发展;依托乡情招商,大力实施“襄商回归工程”,加快推动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总部回迁、人才回乡、智力回哺。

以“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为牵引促进投资有效。要挖潜提效、达产释能,全面开展“四上”企业回访调研,“一企一策”破解企业投产、经营、达效堵点问题,尽快变生产潜能为发展动能。要创新引领、技改提能,摸清企业需求,加强政策对接,明确先后顺序、实施重点,引导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要畅通循环、强链聚能,做强龙头企业,培植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区域经济循环畅通。

热火朝天干劲足。

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襄阳精神”

回望2800多年建城史,襄阳如今的发展地位,是一代又一代襄阳人苦干实干拼出来的,靠的是“铁打襄阳”坚韧顽强、不服输的昂扬斗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上下要传承和发扬这种历久弥新的襄阳精神,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在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征程中奋勇争先。

坚持目标和过程双控。目标和任务确定后,必须加强过程管控,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责任化、履职考核序位化“五化”管理要求,打造落实链条,形成工作闭环。要将工作任务细化为年度、季度、月度目标,将目标具化为一个个项目,将项目按照规划书、施工图、进度表“三位一体”推进,确定责任主体,实行全程考评、动态跟踪、分类排序,坚决防止自由落体、责任落空。

坚持全领域和全要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完善市县发展格局,着眼全域优化生产力布局,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要优化重点产业布局,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合理合规布局产业项目。要强化资源要素统筹,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统一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工作力量配备,促进要素向产业、企业聚拢,服务向项目、工程聚合。

坚持转作风和提能力并进。坚持干中学、学中干,推动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能力本领。要务本务实转作风,树牢正确政绩观,保持发展定力,多作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工作。要真抓实干提能力,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在基层一线长本领、增才干,一体推进改革发展稳定民生保障工作、一体推进党建引领的经济社会组织建设、一体推进党风政风民风优化。

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要把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作为对干部最大的激励,以真评实考促真抓实干、以真抓实干成真功实绩、以真功实绩展真品实才,让担当作为者受重用、受褒奖,让碌碌无为者挪位子、受警醒,点燃干部干事创业激情。要强化纪律约束,强化执纪问责,督促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在遵规守纪中改革创新、干事创业。

责任编辑 刘沛然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