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委书记周锋: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
这是荆楚大地东南角,一座明珠般镶嵌在绿洲间的城市——咸宁。东临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位于三省交汇中心,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也是全国90%古桂树栖息的桂花之乡、坐拥“一城十二泉”的温泉之乡。去年,咸宁市GDP接近2000亿元关口,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湖北平均水平。围绕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座香城泉都,如何以自身所能,服务湖北所需、未来所向?今天的《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市州委书记访谈》,我们走进咸宁,专访咸宁市委书记周锋。
问:全省“新春第一会”强调,推动各领域、各层级工作都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请问咸宁如何在支点建设中发挥优势、找准定位?
答:全省“新春第一会”,聚焦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进一步明方向、定任务、抓落实,充分体现了对标对表的政治自觉、胸怀大局的战略清醒、继往开来的历史主动、奋勇争先的责任担当。
我们按照“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总体原则,自觉把咸宁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我省建成支点大局中考量,认真思考在“支点建设”中咸宁如何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绿色生态是咸宁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绿色发展是咸宁发展的根本路径。咸宁生态本底良好,市域蓝绿空间占比74.0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5年稳居全省前三,生态质量稳居武汉都市圈第一,是中国桂花之乡、温泉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产业特色鲜明,我们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因地制宜发展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其中大健康产业集群加速迈向千亿级,饮料产业汇聚近400个品牌、年产饮料70亿罐。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1944.57亿元。
我们立足咸宁资源禀赋优势,确立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定位。这是咸宁在支点建设中担负的重要使命,是咸宁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发挥咸宁生态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新春第一会”精神,以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为牵引,推动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问: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咸宁谋划了哪些具体抓手和工作举措?
答:我们重点谋划实施了产业倍增、科技赋能、动力培育、能级提升、幸福咸宁“五大行动”,每个行动逐一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达目标,推动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整体提升,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奋勇争先。
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行动。深度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五个千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新兴未来产业,加快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今年规上企业超1200家,到2027年五大主导产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
二是大力实施科技赋能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好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等创新平台,加快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循环链条,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7%。
三是大力实施动力培育行动。统筹推进防风险、扩投资、畅循环、育新质、促转型,坚持试点先行、增量先做,持续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国企功能性改革、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市域易地投资支持政策等重点改革事项,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
四是大力实施能级提升行动。深化市区一体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支持各县(市、区)培育壮大2—3个根植性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五是大力实施幸福咸宁行动。健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统筹协同机制,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保持在78%以上,常态化开展民生需求调查,从解决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化等民生问题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问:咸宁在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过程中,如何强化争先意识、为支点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答:我们将按照“敢与好的比、敢与快的赛、敢与强的竞高低”的要求,找准参照物、建好坐标系、勇于争一流。
一方面,自我加压、奋起直追。当前,咸宁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够,发展等不起,也慢不得。对此,今年我们确定的目标要求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围绕这一目标要求,今年设定的主要经济指标与2024年初相比有一半指标提高了1—3个百分点。目前,已开展一季度“开门红”十大活动,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牢基础。
另一方面,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强化对标意识、争先意识,市级和各县(市、区)分别选取1个沿海发达地区作为对标城市,制定三年赶超计划,项目化、清单式推进,做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问:咸宁在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过程中,如何做实项目支撑?
答:我们将始终秉持“第一是项目、第二是项目、第三还是项目”的总体原则,坚定不移将项目工作放到头等重要位置紧抓不放,把发展目标、路径、政策、举措锁定到项目上,统筹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三篇文章”,推动“要素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形成“谋项目、争项目、招项目、建项目”的项目建设全周期管理闭环。建立上级政策文件定期学习研究机制,抢抓政策窗口期,做实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的梯次接续格局。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和方式,更加注重存量项目增资扩产,更加注重增量项目精准引进,力争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20个,签约当年开工率75%左右。
另一方面,形成“领导带头、责任上肩、定期调度、考核评比、结果运用”的项目推进工作闭环。建立市级领导领衔包保服务项目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定期调度机制、服务项目成效与干部考核评价挂钩机制等,重点项目全部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领导、部门、区域。今年一季度,全市集中开工项目140个、总投资1002.6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7倍、2.4倍。尤其是聚焦咸宁支线机场、长江咸宁港、国际陆港、咸宁海关、保税物流中心、温泉桂花集聚发展区等重点项目,一个项目组建一个攻坚专班,明确由一名市领导牵头,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切实把咸宁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胜势。
(长江云新闻记者 梁延 李先华 孙勇 杨旭珲 罗浩洋 彭瀚 章珩 阴志维 徐天睿 咸宁台)
![](https://res.cjyun.org/t/site/10008/1e4162f81029a8a503d73704a7950403/assets/2021cjy/dig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