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此生献给祖国 此生无怨无悔
深潜30年,为国铸重器,先生的故事直到1987年的一篇报道,才慢慢揭晓,如今先生已逝,余音在耳,每每聆听,仿佛总有一股热血在身体中流淌。今天我们整理出一些原声,分享给大家,一起聆听先生对国家的忠诚、对家人的深情和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核潜艇研制从零起步。没学过、甚至从来没见过核潜艇的模样,先生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29人团队,顶着风沙,白手起家:没有计算机,他们拨动算珠计算上万个数据;没有精密仪器,他们用磅秤称量数千台设备。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为了一个数字,我们可以动员多少人,算了多少天,一个月的实验才得出一个数字。同事没有一个人叫苦,算盘怕打错了怎么办?分两批,你打我打,打完一样的是正确的,打完以后不一样就重新再来。
用算盘敲出关键数据,靠着反复拆装潜艇模型摸索构造,谁能想象先生带领团队,就是靠着这股子韧劲,攻克了核潜艇关键技术。1970年12月26日,是个历史时刻,我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正式服役后我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从零到一,回想起这段经历,先生解密了1988年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实验时的场景:有人写下遗书,有人含泪唱起《血染的风采》,先生早就决定要和大家一起深潜。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我给他们讲了,开了个会跟他们讲,《血染的风采》这个歌我很喜欢唱,是一个很悲壮的歌,但是今天不能唱,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歌下去。
记者:但是我相信您的夫人当时肯定是非常担心的。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她很担心,但是她给我讲,你必须下去。
说起自己的家人,先生有说不尽的遗憾:父亲临终前念叨“老三去哪了”,他未能送终;二哥病危时呼唤“三弟回来”,他仍在实验室演算数据。30年来,他的名字和人生,与他所钟爱的核潜艇事业一样,沉在海底。直到1987年,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悄然揭开真相。文章未提姓名,但是写到,黄总设计师的爱人叫李世英,母亲于是明白了一切。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我母亲一看知道了这篇是写我,然后我母亲把我弟弟妹妹他们找到一起,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都得理解都得谅解。母亲这句话把我弟弟妹妹的怨言也压下去了,我很感动。
先生和妻子结婚69年,聚少离多,妻子一个人默默支撑起一个家,这不只是吃苦,更是坚持和奉献。对家人的愧疚,先生深藏心底。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有一次在北京开会,我很难有机会在西单商场去逛了一下子,我看到花布不错的,蛮好的,还蛮适合我的夫人。回来高高兴兴给夫人给她看,她一看,笑得弯腰都直不起来,因为她穿的衣服就是这个花布。我就是这么样一个人,我真对不起她。
一句自责,让人感慨万千。先生说有国才有家,没有家何从谈孝,国在前家在后。回忆起老母亲弥留之际的场景,先生不禁眼含热泪。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躺在床上她已经迷糊,过了一段时间,老人感觉到身边有人,她讲谁来了?我说我来了。她睁开眼睛,我没有告诉你,我想你就是工作忙。我说妈妈我想你了,她听了这句话,她眼泪马上就出来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说母亲的这条围巾我要拿着,生前我不能陪她,她走了之后,有这条围巾她永远跟我在一道,我真的想念她。
自古终孝难两全,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句看似矛盾的誓言,成为先生一生的注解。2021年,先生捐出1100万元个人所得奖金,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一生累计捐款2000多万元,鼓励青年一代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科学技术的发展,那是不断前进、永无止境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对于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说,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永不知足。
(长江云新闻记者 管根稳 秦婧 邓国辉 王雨湄)
![](https://res.cjyun.org/t/site/10008/1e4162f81029a8a503d73704a7950403/assets/2021cjy/dig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