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此生深潜为报国 今携功勋入星海——万人送别黄旭华

长江云新闻  2025-02-10 15:00:35
分享到:

2月10日,晴冷,武汉上空的白云凝成一朵朵海浪。

这座英雄的城市,万人集结,送别一位赫赫而无名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

上午10时,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黄旭华院士面容安详,躺在鲜花翠柏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两侧挽联,分别写着“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

送别仪式现场,黄老的夫人坐着轮椅来了。她克制巨大的悲痛,与前来送别的各界人士不停点头道谢,女儿黄峻等家属默默鞠躬。

亲友们带着无尽的哀思来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来了,上班族们请假来了,青春洋溢的少年们来了,黄老的“粉丝”带着核潜艇模型来了,快递小哥们载着各地民众的鲜花来了,还有更多未曾谋面的人们不远千里从北京、东北、河南等地来了……他们手捧鲜花,满怀悲痛,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表达着最深切的敬意和哀思。

天元厅外的马路已被人潮淹没。

拥挤的人群中,许多人看不清面容,一眼望去,只能见到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人潮与花海,都格外静默。

“昨天晚上,我彻夜难眠,生怕错过。”寒风中,眼眶红肿的武汉退役军人家属李俊手捧菊花、带着两个孩子在排队。“希望这份独特的心意,能跨越生死,传递给在另一个世界的黄老!”

武汉市民陈先生早上7时从徐东出发,来到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吊唁厅外,隔着围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有了黄老这样的功勋研制的先进武器,才让我们腰杆更硬!”

武汉大学研究生小田连夜从外地赶回武汉。她说,曾经听过黄旭华院士的讲座,了解到他的事迹,深知科研工作者的不易,这种科学家精神,将永远激励她。

一片深蓝,深深悼念。今天,武汉地铁也用特殊的方式送别黄旭华院士。地铁2号线街道口站的大屏上,蓝底白色“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国士远行,深海永念”格外耀眼,来往市民纷纷驻足,致敬黄老。

山一程,水一程,送黄老最后一程。

山东青岛的军事发烧友王清强特意赶来向黄老鞠躬悼念。他说,黄旭华院士设计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退役后就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展出,他每年都会去青岛海军博物馆参观那艘核潜艇。“黄老逝世,我一定要来送老人家最后一程。”

来自河南信阳的黄尊和母亲,也赶来武汉送别黄旭华院士。黄尊表示,黄旭华院士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其功绩彪炳史册,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

来自安徽阜阳的“00后”小伙苏子龙说,曾在电视剧《功勋》中了解到黄旭华院士的事迹,深受感动,他因此加入志愿者队伍。10日凌晨,他乘坐火车来到武汉,就是为了表达敬意。

魂归星海,光照未来。

武汉洪山实验外国语小学四年级学生吕昀骁,用四天时间画了一幅画送别黄爷爷。“希望长大以后也能成为像黄爷爷一样的人,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13岁初二学生王尊,今天一大早就和妈妈来武昌殡仪馆悼念黄院士。喜欢写诗的他专为黄老创作了一首诗:

悼黄旭华院士

噩耗惊天地,悲风恸九州。

灵柩归神所,良悼化春愁。

劈波威碧海,斩棘筑龙头。

理名三十载, 功利在千秋。

一位武汉理工大学船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捧一束白菊来到现场,“黄老像阳光,给人温暖和力量,为年轻人指引方向。这才是我们该追的‘光’。”

线下人流不息,线上追思如潮。

跨越时空界限,传递精神力量。各地网友纷纷参与到这场特殊的送别仪式中。

“全网起立,敬礼!”“泪奔,深深致敬!”“为国铸剑数十载,黄老千古”“深潜人生、深藏功名、深受感动、深鞠一躬!黄老,一路走好!”“国之脊梁,民族骄傲,黄老精神永存!”“您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向您致敬!”……无数网友在长江云新闻线上“吊唁厅”或直播间等留言、献花,向黄老表达无限敬仰和深切缅怀。


此生深潜为报国 今携功勋入星河

黄老,一路走好!

编审:梁延 李桓

记者:王雨湄 柳芳 赵黎黎 罗金玉 刘飞  朱哲鋆  李慕文 程德明 毛捷 

责任编辑 王雨湄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