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新春走基层·回乡手记 跨越山海看发展

我的宜昌  2025-02-08 17:21:03
分享到:

春节,是跨越山海的奔赴,是归心向家的方向。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游子们也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当踏上故土的那一刻,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曾经坑洼的小路,如今平坦宽阔,车辆畅行无阻。过去那片杂草丛生的空地,摇身一变成为热闹的小广场,老人们悠闲晒太阳,孩子们嬉笑玩耍。就连自家的小院,也重新粉刷,贴上了崭新的春联,处处洋溢着新生活的气息。一路走,一路看,家乡在时间长河里悄然蜕变……

老谭家的新式吊脚楼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暖冬里过春节也按捺不住对雪的渴望,于是驾着车往北往海拔高处去,路旁的“下谷坪土家族乡欢迎你”标语提醒着记者已然来到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沿街的是一排新式土家吊脚楼的屋子,老谭家的新房子也在其中,这栋还未施粉黛的水泥小楼格外醒目。

红黑相间的圆形烤火桌中间正烧着喷香油亮的腊猪蹄,暖融融的柴火噼啪作响。“里边坐啊,来喝茶。”老谭的妻子王顺香笑着放下手中的火钳,她正在做一家子的中午饭,我也是碰上了好时候。“孙子前天从新疆到西安转车,也才回来两天。”老谭提起援疆的孙子小谭很是骄傲。

近2500公里的距离,许久未见的至亲,让小谭尤为期待春节的团聚。

“过年嘛就要吃腊味,腊蹄子、腊香肠、腊排骨,加上干洋芋片片、打了霜的萝卜白菜,那是一流!”他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传统美食的思念。在新疆的日子里,这些腊味成了他舌尖上的思念,也是他对家乡深深的牵挂。

新房子的烤火桌上方,不再像过往一抬头就能看到熏得黄亮油润的腊肉,因修路拆迁的老屋是老谭一家人的回忆,那些悬挂在老屋火桌上方的腊味,也是家庭记忆的鲜活符号。“房子更干净敞亮啦,现在有个专门熏腊味的地方,今天吃的这些腊味啊,我们还是照着老屋的法子做的。”老谭不停地给大伙夹肉,搬进新房子的第一个年,腊味让团聚更添温情与熟悉感。

老谭一家人正在吃饭。(记者范玉峰 摄)

中餐还未结束,小谭的大伯就开始预约着晚餐去他家,“我那院坝宽敞,晚上好玩烟花。”住在隔壁镇的大伯家并不属于禁鞭区,这让小谭和其他小孩好一阵雀跃。

孩子们的春节是从外套上逐渐沾满油渍、灰尘和烟花味中度过的。

男女老少各自钟情着不同种类的烟花爆竹,这一游戏里小孩沉浸在手中花火的瞬间快乐,奔跑嬉笑充盈着他们的童年,年长者或是一同追逐,或是讲着自己年轻时放烟花的趣事,院坝里的烟花不禁让大家肆意地表达和分享,春节的氛围也在这烟火缭绕里愈发浓郁。

当烟花逐渐落下,老谭一家人陆续回到屋内,重新围坐在火炉旁。这方十来平的烤火屋里,盛着老谭家最含蓄也是最浓烈的亲情。

“在新疆生活习不习惯呢?”看着小谭一步一步成长的大伯又开始重复这几年都会问的问题了。“虽然离家远,但那边的同事都很照顾我,我又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小谭认真地告诉大家,新疆的生活和家里没两样,“就是冬天雪下得可厚了,一脚踩下去能没过脚踝。不过,暖气很足,屋里就跟春天一样。”小谭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雪的厚度。

夜深了,炉火却越烧越旺,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围坐在一起的家人都不舍得率先离场,他们想要听到每个人讲的话,并亲自确认过去的一年各自都很健康、都很顺遂,并愿这阖家欢乐的时刻能再久一些。

对于小谭而言,浸在腊味里打霜的萝卜白菜、那些在火炉边反复讲述的故事、在烟花中次第绽放的欢颜,让他的迁徙与守望在此时达成了和解——所谓故乡,不过是至味烟火照亮的地方。(记者范玉峰)

年味“品”出来

“年味越来越淡了”“不想回老家过年了”……近几年,一到春节,就有许多人感叹“过年缺少点什么,年味究竟去哪儿了?春节假期,记者走亲访友,寻找年味,“品”出年味。

“今年的团年宴不在餐馆吃,我们自己做的。”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记者来到枝江舅舅家拜年,舅舅见面就讲述过年新变化。

前几年,因工作忙碌,舅舅家团年宴都是在餐馆吃的。“在餐馆吃完团年宴,回到家冷冷清清的,没有一点热闹的氛围,感觉不到在过年。”舅舅感叹道,现在退休了,一家人做团年宴,鱼糕、腊鱼、风干鸭等菜肴都要提前制作,不仅节省开支,更能体验到过年的仪式感。

原来,体验传统年货的制作,团年宴从餐厅回归家庭,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一家人做一桌丰盛的菜肴,就是年味,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制作,品味这个过程。

“走,儿童公园看灯展去。”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二,家住宜昌城区的朋友王咏像往年一样,带着家人逛灯展,“看灯展已经是过年的必选项目,就和看春晚一样。”

2025年宜昌市新春灯会以“金蛇巳巳·盛世华光”为主题,活动汲取屈赋中最具魅力的《九歌》诗篇精华,打造了全国首个故事性原创行浸式灯会。

市民和游客在流光溢彩中感受浓浓年味,欢度新春佳节。(记者黄翔 摄)

“漫步其中,能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特别是让孩子在逛灯展中知晓并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很有意义。”王咏说,这就是我们过年的年味之一。

原来,民族文化的传承,传统习俗的相传,也是一种年味,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品味。

“今年不回家乡过年了,去旅游。”除夕前夕,远在广州工作的表弟就在微信群里告知家乡的亲人。表弟在一家银行工作,早已在当地定居,往年都是春运大军中的一员。

“今年的假期较长,要尝试一下新的过年方式,去感受一下其他地方的过年习俗。”表弟说,看到身边好多人都出去旅游过年,自己就心动了,要去尝试一下这个新年俗。

原来,随着时代变化,形成了新的习俗,过年不再局限于在小小的家乡。轻盈前行,文旅消费,欢喜过年,也是一种年味。

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年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承,年味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找寻、去创造、去品味。(记者赵国强)

机场旁的家园蝶变

“我来刷脸,这门禁不刷脸进不去。”四爸迈着轻快的步伐,迅速跑到最前面,将脸对准绿色识别框,“嘀”的一声脆响,小区的大门顺畅打开,仿佛在热情迎接归家的游子。

今年春节,我和家人踏上了回老公家乡重庆的旅程。上一次去重庆,还是20多年前,那时交通远不如现在便捷,我们乘坐轮船,在江面上漂泊了三天两夜才抵达,如今4个多小时的动车就到了。‌当时,亲戚们都住在重庆市沙坪镇,家家户户都是自建的房,外墙是手工涂抹的泥坯,经风雨打磨,泥块剥落,裸露出内里的砂石。购买生活用品需要步行半小时到镇上,每逢雨天,小路变得泥泞不堪,出行很是不便。后来,为了支持江北国际机场的建设,2006年,他们告别了旧居,搬迁至如今的重庆市渝北区。

一进小区,四爸便迫不及待地分享起现在的生活:“这个小区可方便了,不仅有电梯,上下楼轻松省力,楼下还有专门的健身区域和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周围超市、药店、公交站、地铁站都有。站在阳台上,一眼就能望见机场。”顺着四爸手指的方向望去,小区内,一棵棵棕榈树高大挺拔,如同一把把撑开的巨大绿绒伞,孩子们在滑梯、秋千旁嬉笑玩耍,欢笑声此起彼伏;老人们则悠闲地坐在亭子里,一边沐浴着冬日暖阳,一边谈天说地,一幅温馨祥和的生活画卷。

四爸家对面便是空港广场。清晨8时许,广场上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跑步爱好者们步伐矫健,挥洒着汗水;篮球场上,年轻人们活力四射,尽情地跳跃、投篮;还有一群老年人,身着宽松的练功服,一招一式地打着太极,尽显悠然自得。广场一侧,还有一个自助阅览室,即便在春节期间,这里也不缺读者的身影,不少人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充实。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空港广场又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自助卡拉OK区域,人们尽情释放着热情;广场舞队伍整齐划一,欢快的节奏和灵动的舞姿,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看。

从曾经偏远的自建房,到如今现代化的便捷小区,再到周边丰富多彩的生活配套,这些变化不仅是居住环境的升级,更是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这个春节,在重庆江北机场旁的这片土地上,我深切感受到了因城市建设带来的幸福变迁,也看到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与期待。(记者赵春艳)

秭归郭家坝镇邓家坡村:果园廊道“变形记”

春节期间,长江西陵峡南岸的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一条在春节前交付使用的仿古城墙果园廊道火爆“出圈”,吸引了宜昌周边县市游客和众多市民慕名打卡拍照。

游客在邓家坡村果园廊道打卡拍照。记者何宝喜 摄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记者来到果园廊道中央,放眼望去,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游客穿梭在廊道间,或驻足眺望观景,或坐在便民条椅上小憩。

坐在廊道另一端的当地村民,正在向过往游客推介他们的脐橙。记者看到,不少游客从廊道设置的台阶出口径直走进橘园,穿梭在绿色的橘园中,站在果树下高兴地拍照,采摘、品尝脐橙。

游客在邓家坡村果园廊道打卡拍照。记者何宝喜 摄

从廊道进橘园采摘了两筐子“九月红”脐橙的高华英告诉记者,邓家坡村是她的娘家,30多年前定居仙桃市,现在武汉工作。她说,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公路变宽了、乡村变美了,乡亲们过着富足的生活。“特别是仿古城墙廊道的建筑风格,非常好,突出了历史文化特色,我不仅拍了视频,还特地准备了脐橙带回武汉,让同事们一边品尝秭归的脐橙味道,一边欣赏秭归的美景。”高华英说。

“我们真没有想到,今年春节来果园廊道观光打卡的游客有这么多人,很多网友看到游客打卡的视频后纷纷点赞,网友们直呼,橘园中的秭归小‘长城’真是太美了。”村干部王琼说,从除夕至正月初四,前来廊道观光打卡的游客达2万人次。

游客在邓家坡村果园廊道打卡拍照。记者何宝喜 摄

邓家坡村仿古城墙果园廊道从童庄河大桥出口起至村落海拔300米的半山腰,廊道全长528米,总投资400多万元,于2024年5月底开工建设,2025年春节前交付使用。

果园廊道按照古城墙式风格建设,具有楚王城古韵特点,融入了楚(古)文化、柑橘文化、移民文化三大文化元素,结合环童庄河流域共同富裕先行带试点建设,并围绕300亩柑橘品质提升示范园打造,成为绿色橘园中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

“7800年前‘太阳人’石刻出土于邓家坡村(东门头)。”邓家坡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何宝良表示,将充分利用好这一深厚的文化“魂宝”资源,走深度融合农、文、旅路子,把仿古城墙果园廊道打造成农民“便民利民廊道”,增收致富“共同富裕廊道”,游客观光打卡“网红廊道”。

邓家坡村种植脐橙历史悠久,是秭归12个脐橙亿元村之一。目前,全村优质“九月红”“红肉”“纽荷尔”“伦晚”脐橙种植面积5000亩,产量逾万吨,脐橘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记者何宝喜)

五峰仁和坪镇桥梁村:天麻代料有“文章”

2月4日,五峰仁和坪镇桥梁村,五峰峰林菌类种植有限公司的天麻代料生产基地,一袋袋天麻代料菌棒次第摆放。随手拿起一袋,只见袋中灰白色的菌索和菌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拥抱在一起,萌发得已是一派兴盛景象。“这40万袋代料菌棒即将按照订单交付。”公司负责人官纯丽笑道。

五峰桥梁村天麻代料生产基地,工人们快速操作机器装代料。(通讯员杨威 摄)

官纯丽和丈夫李俊在天麻菌业圈摸爬滚打了25年,对五峰的天麻产业发展了如指掌。五峰人工种植天麻6000亩,产量4000多吨。然而,传统的天麻种植必须砍伐木材,天麻产业一度成为县里“不能舍弃、不敢发展”的两难产业。

“天麻生长本身不需要木材,但它唯一的营养源蜜环菌需要。”李俊说,为了守住绿水青山,五峰联合省内科研院所及土专家,尝试用新型菌材代替木材,经过反复实验探索,终于找到了天麻代料这一突破口。

在官纯丽的指引下,机器的轰鸣声越来越近。“这里是代料的粉碎和搅拌车间。”官纯丽贴心地把嗓音提高挨个介绍,“料子以树杈、灌木和废弃木料加工的木屑为主,加上少量谷类、棉籽、石膏及微量元素,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而成。”

零乱的代料在拌料机的“肚子”里千翻百滚,状态逐渐趋于均匀、松软,然后通过传送带输送到一墙之隔的装袋车间。工人们快速操作机器装代料、打窝口、插塑钎,并逐个人工检验,调整袋内的紧实度。

填满代料的袋子变成菌棒,被工人们摆上货架层。等摆满6个货架,菌棒就要进行灭菌了。“菌棒内外有大量的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稍有残留就会造成代料营养分散,影响天麻生长。”官纯丽解释说,只需要110℃的微压蒸汽持续灭菌8个小时以上,微生物就可以消杀殆尽。

一路前行,来到接种室门外。官纯丽略带歉意地说,后面全是无菌生产车间,需要换上无菌服才能进入。

接种室里,1名工人一手拔掉菌棒窝口里的塑钎,一手拎起连着长长塑管的接种枪,往塑钎孔注入一股淡黄色的液体。不一会儿,液体就浸遍了整个菌棒。

“这个过程会大大缩短天麻的种植周期。”官纯丽自豪地说,以前,种植户需要在每年5月前后将蜜环菌先种入菌材,大约要半年时间才会萌发菌索,然后再播种天麻,整个种植周期历时1年半。现在,代料模式下,蜜环菌借助塑钎孔接入菌棒,并在培养室里萌发,种植户拿到菌棒就能播种,种植周期缩短至半年。

走出车间,望着三山环绕的一方天地,李俊打趣妻子:“她在这方小天地里做出了大文章。”原来,在基地实验室,官纯丽完成了蜜环菌种的迭代更新、优选扩繁以及代料配方的适宜性试验和优化;在发酵室,官纯丽把高价引进的蜜环菌新品培育成“千军万马”,变成了麻农手中价格低廉的菌种。

是的,绿水青山映照下,小天地里大有文章。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