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⑥|与和氏璧齐名的“随侯珠”和蛇有什么关系?
春到福来,蛇来运转。今天是农历正月初六,各地有送穷、开市、出行、抢财神等习俗。
说到财,在历史璀璨的荆楚大地上,正好有一件和蛇有关,被誉为“得之者富,失之者贫”的财宝——随侯珠。
战国时期有个“随珠和璧”的成语,意在把战国两大宝物——随侯珠与和氏璧摆在并驾齐驱的位置上,这个成语从侧面证明,随侯珠可与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相媲美。
这么贵重的随侯珠,
和蛇有什么关系呢?
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随州尚为随国,亦名曾国,国君随侯也叫曾侯。先秦时期,随侯拥有一颗与楚之和氏璧、宋之结绿齐名的“至宝”随侯珠,这使得随国在整个战国时期都显得珠光宝气。
据传,随侯珠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随州志》《淮南子》《搜神记》《言随珠堂记》等书籍记载:随侯在一次出行时,见到一条受伤的大蛇断为两截。随侯见状后让人用药治好了这条蛇。一年后,这条大蛇衔着一颗白色明珠赠给随侯,明珠直径长达一寸,晚上发出的光辉好像月光一样,后来就被称为“灵蛇珠”或者“随侯珠”,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
李白在赞美随州时,曾不忘一个“珠”字。有诗云:“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传言称,后来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这件宝物便被秦始皇收藏。遗憾的是,随侯珠至今下落不明,也没有人再见过它的踪影,于是不少人纷纷猜测,随侯珠被秦始皇带进了他的陵墓里。
至于随侯珠的真实面貌,千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将其描绘成料珠或夜明珠,也有人认为它是金刚石或萤石。直到今日,依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随侯珠究竟是什么。随侯珠也由此与和氏璧一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谜团。
不过,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一次重大考古,为这一千古之谜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在这座墓葬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其中就包括名震全国的曾侯乙编钟,以及173颗带有蜻蜓眼纹路的玻璃珠。有学者据此推测,这些玻璃珠很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随侯珠”。
所谓“蜻蜓眼”,是指珠饰上面有一圈套一圈像蜻蜓复眼的眼圈纹,以蓝、白、色居多。从纹饰特点上看,“蜻蜓眼”玻璃珠明显与我国的传统风格迥异,应是经过某种交流往来而传到中国,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据了解,直到汉代,中国的玻璃冶炼技术都一直掌握在皇室贵族手中,民间很难得到,研究人员分析,蜻蜓眼玻璃珠应该是当时人身份、等级、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甚至是王公贵族的专属。所以,当时的人们把玻璃看成比玉器还要贵重的器物。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的墓葬中也发现过年代较早的蜻蜓眼玻璃珠,其年代在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
研究人员对上述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做过科学检测,结果显示,它们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和西方蜻蜓眼玻璃珠非常相似,外形也具有明显的西亚风格,眼珠呈同心圆,“瞳孔”一般为黑色和深蓝色,“眼眶”为3层或多层的褐白或蓝白相间的纹饰。
研究人员由此断定,蜻蜓眼玻璃珠在传入中原前,先在西域“驻足停留”,而后才传入中原。从春秋末期到汉代,蜻蜓眼玻璃珠一直深受中原人民喜爱,东汉以后才慢慢退出中原市场。
沧海桑田,随侯珠或许已随着岁月变迁,遁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就像尘封在地下数千年的秦始皇陵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透过随侯珠的故事,我们仿佛能够想象,在那个兵荒马乱、群雄逐鹿的遥远时代,一颗颗精美的玻璃珠给古人的生活带来的趣味和浪漫。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