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国宝里的春节:一杯酒 千年情
春节的团年宴上,少不了美酒相伴。自古楚人爱饮酒,《楚辞》所记载的“瑶浆”“琼浆”“楚沥”等都是不同种类的美酒。《国宝里的春节》,今天(2月2日)我们去看看文物里的酒文化。
2000多年前的楚人,有多爱饮酒?省博里这些琳琅满目的酒具,给出了答案。
记者 尹晨:荆楚岁时记云,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意思就是说在春节前后一定要喝上一口酒。
在目前已发掘的楚墓中,常常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酒具随葬品。这件文物叫“铜鉴缶”,1978年在随州曾侯乙楚墓出土。这件宝贝作用可大了,夏天的时候,鉴、缶之间装上冰,可使酒凉。冬天,在鉴腹内加入了热水,又能作为温酒器。楚人的春节系列活动从腊月祭祀灶神开始,一直延伸到正月十五。这种类型的温酒器是楚国贵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物件。
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 崔航:我们的鉴缶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去构成,里面叫做缶,它就是一个酒器,外面的这一层,叫做鉴。一件长形的青铜器,它有一些细密的小孔,就能够对我们的酒液起到过滤的作用。(古人饮酒)它有铜尊、铜爵、尊盘,青铜器里面它装的就是高级的香酒,鉴缶它里面就可以装米酒,也体现出当时工匠的一个巧思。
楚人品酒,也有着特别的讲究,几千年来各种不同的酒杯,凝聚着古人智慧。在房县博物馆,这一排爵,便是2000年前的饮酒器皿。
中青国旅花田酒溪导游部员工 郑郑:《诗经·小雅》里面就提到过“酌彼康爵”,这个爵就是我手里现在拿的这个。2000年前为什么叫吃酒?当时酿出来的(黄)酒是半流质状态,像我们这个爵的话,有这个牛(角)来引流,很容易就吃到嘴里面来。
“有礼之会,无酒不行。”千年来,酒器、酒礼、酒规,浸透在楚人的生活中,塑造出了乐观、热情的人生态度。在房县,当今年的第一壶新酒搬到饭桌,必须配上独特的“行酒令”来助兴。
欢庆佳节,有美酒佳肴,也少不了歌舞的助兴。穿越时空,两千年后的楚地,在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里,曾侯乙编钟乐舞依旧在回响,传递着新春最美的祝福。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磊 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