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幸福过大年丨2025开心更“护心”,一起修炼“养心”大法吧!
亲爱的朋友们,
2024年你们过得还好吗?
这一年,听到大家呼声最多的就是:
大环境不好,工作压力大,
好糟心!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抱恙,
很痛心~
孩子上学了,成绩不好,
真闹心……
岁末年初,
让我们把糟心、痛心、闹心都丢一边,
把伤过的“心”修补完整,
跟随三位“大使”一起开心、养心、护心!
“开”心大使
华正东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心外科 主任
分享“心”故事
母子二人接力“换心”,均获成功
母子两代人,同患扩张型心肌病,同因终末期心衰不得不面临“换心”。两年前,儿子小冯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迎来重生;两年后,母亲韩女士也在该院成功植入了一颗人工心。目前。母子二人情况良好,生命得以延续。
展现“心”技术
神奇的“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有什么区别?
心脏移植手术是通过外科手术摘除自身衰竭的心脏,同时将健康的供体心脏植入到患者的胸腔当中,适用于各种内外科手术治疗均无效的终末期心衰患者。
与心脏移植不同,人工心脏植入不需要摘除患者原有的心脏,而是在心脏旁边加装了一个“机器泵”,用来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适用于无法做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
人工心脏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
对病情危急的终末期心衰患者,一时没有合适供体,或者当时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做心脏移植,先用人工心脏生存下来,待身体状况改善,有理想的供体时再把人工心脏拆除,进行心脏移植。
作为康复治疗的一种手段
部分急性心衰患者,通过植入人工心脏,几个月后心脏功能逐步恢复正常,再拆除人工心脏。
为心衰患者提供终身替代
作为终点的治疗,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目前在人工心脏辅助下存活最久的已达15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项纪录还在不断刷新。
“养”心大使
王炜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心内科 主任
分享“心”故事
跨国手术,挽救重症心脏患者
前段时间,在印度尼西亚介入心脏病学会年会上,王炜主任团队进行了一场手术直播,为一位心功能差、病变钙化重的患者进行冠脉手术。
由于患者病情复杂,王炜主任团队在用ECMO辅助下,运用新一代ROTAPRO™旋磨介入治疗系统加上SHOCKWAVE冲击波球囊钙化斑块碎裂技术,成功为患者完成了手术。
展现“心”技术
冠心病治疗“利器”
冠心病究竟是怎样的疾病?
冠心病全称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使动脉管腔发生严重狭窄,当我们在情绪激动、劳累等情况下,心脏需求增加而但心脏的供血能力无法跟上,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胸痛,胸闷为主要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
冠心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被称作“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出现这些症状,当心是冠心病发作!
冠心病临床症状主要是心绞痛,但表现多样。典型的心绞痛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位于胸骨中下段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颈肩部、上肢或背部,持续时间多在数分钟到半小时内,可伴有出汗。
需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患者心绞痛症状并不典型,可能在休息时出现,可表现为胸闷气促,部位也仅仅位于颈肩部、上肢、背部、脸颊部或上腹痛,有些病人误认为是肩周炎、牙痛或胃病,容易误诊。
“护”心大使
李颖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心脏康复科 主任
分享“心”故事
六旬婆婆做心脏康复5年,效果惊人
治好病不等于回归生活
心脏病患者挺过了手术,是否意味着康复了?其实不然,即使打赢了生命战,很多患者在出院后回归家庭、社会时仍有很多问题。
很多患者术后,心脏功能只能做做饭、清洗小件衣服等,出门逛街都成了奢侈。一般正常人活动耐量7-8分,心绞痛患者降至5.3分,而心梗后患者更低至3.7分。
而权威数据显示:如果心脏病患者术后活动耐量<5分,3年生存率仅为70%,10年生存率不到50%;如活动耐量分数>8分,3年生存率达到90%,而10年生存率也达到70%以上。
为患者定制“运动处方”
采取什么形式的运动,什么强度?运动多长时间,每周运动几次……针对患者“适当运动”的疑问,亚心康复中心引入心脏康复评估与训练设备,如三合一心肺心排心电运动试验、体外反搏治疗仪、心脏康复管理系统、有氧训练器材及力量训练器材等,进行心肺运动康复评估。
运动评估后,经过康复治疗师专业的分析,会为患者出具一份心肺运动康复评估报告和一份详细的运动处方。在这张运动处方里,对适合该患者最科学的运动方法:包括运动的方式、强度、频率、时间、总量等以及运动安全问题,都有详细的说明。
END
联合策划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