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家住长江边·记者返乡见闻 | 新春游黄陂 从乡土到热土

长江云新闻  2025-02-01 19:36:03
分享到:

黄陂区是武汉市5个远城区之一,既是武汉的“北大门”,更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武汉的“后花园”。新的一年,随着地铁线路的延伸,和大型冰雪文旅项目“上新”,黄陂成了更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今天的《家住长江边·记者返乡见闻》,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去感受当地的新春新变化。

记者 王珣:几年前坐地铁,还只能到巨龙大道这样比较外围的地方,现在可以直接坐到黄陂的中心区域了。我这趟花了70分钟,9块钱,挺划算的。

去年10月1日上新的,除了这条地铁线,还有两站路以外的甘露山文创城。在这座总投资700亿元、占地1.1万亩的冰雪主题文旅城中,约9万方的甘露山国际滑雪场占据C位,它是华中最大的室内滑雪场,最大落差达到73米。实在难以想象,这么有国际范儿的地方竟然是曾经乡里乡气的土黄陂。

记者 王珣:啊,让一下,哎呀。就是刚才摔跤的时候扶了一下地上的雪,现在整个手已经热得发红了,在冒气。这个上面是一个造雪机,因为现在的温度很低,通过它造出来的雪就跟我们平常下的雪一样,就是真雪。

一个多月前,武汉首届大众冰雪季在甘露山滑雪场启动,“冰雪冬令营”课程、武汉冰雪消费券以及湖北文旅惠民券,吸引了许多冰雪爱好者前来体验。随便找一个小朋友,也可以给咱当师父。

武汉滑雪爱好者 刘璟珆:我4岁了。

记者 王珣:我想滑直的,但是我总是偏到一边了。

武汉滑雪爱好者 刘璟珆:我们的腰不要扭,我们要这样滑才能直直的。

安徽游客:请的教练,一对一的,两个小时就学完了,她已经从上面滑下来了,特地从安徽坐高铁过来的。

记者 王珣:这里视野太棒了,跟这个滑雪场隔水相望的就是梦华里,它是一条宋氏水韵商街,今年春节,这里也布置了非常漂亮的新春灯展,方便有过夜需求的游客打卡。这一片以前是什么地方,您记得吗?

武汉市黄陂区居民 郑女士:没建成的时候就是破旧的私房。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到20年的时间,从最开始的破旧的巴士,到后来的292(公交)的开通,再到现在地铁通到黄陂广场这边来,这几年黄陂的变化,吸引很多黄陂本地人回乡发展。

黄陂不土了,但是乡村还有、乡愁还在。在这里,3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125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任意一个村子都摸着石头淌过一条靠文旅振兴的河。

记者 王珣:开了30分钟的车,就到了黄陂的大余湾,它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同时也是一个景区,因为晒秋等等的这种民俗活动,在社交媒体上面特别出圈。您好,咱们景区里面是不是有讲解的服务,可不可以带我们转一下?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居民:可以,鲍老师是我们景区的讲解员。

记者 王珣:好嘞好嘞,鲍老师您好。灯笼上面现在写的是大余湾庙会是吧?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居民 鲍玉荣:对,春节的活动。前段时间是晒秋,晒秋活动做得非常火的,青海的、黑龙江的、福建的,真的可以说是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有,晒秋这个活动做完了之后,现在就做这个庙会活动。

记者 王珣:庙会可以玩点什么呢?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居民 鲍玉荣:全部用石头做的房子,保存下来的,原始的,非常好的有70多栋,有38栋属于国家文保级的。

记者 王珣:现在这些房子还有村民在住吗?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居民 鲍玉荣:还住了少部分村民在里面。

记者 王珣:看你们腊鱼腊肉腌得很好看,还有天井布置得很漂亮,鲍老师说你们这儿自己也做农家乐是吧?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居民:对,再就是卖一些土特产,豆角、干萝卜,还有豆丝、糍粑这些都很受欢迎的。最高峰期来的人好像有上万人,有一天有三万多,吃饭的人就是在外面坐着等。

2012年,有着650多年历史的大余湾古村落被开发成景区。四年后,景区启动为期三年的升级改造并开工建设新村,以置换的方式把村民们从老村迁入新村。

记者 王珣:跟着鲍老师回新村看看。您这个很方便,每天在景区里面上完班,然后骑个车就回家了。这房子修得都挺好看的,谁出钱修的呢?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居民 鲍玉荣:政府和公司一起出资的。

记者 王珣:相当于是对景区的一个投入是吧。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居民 鲍玉荣:对,挂灯笼那家就是我们家。这个房子是145平方米,搬过来5年了。隔小河相望,从老村子搬到新村去住,但是还是没有离开你原来生活的土地。

记者 王珣:看得见故土,望得见乡愁,还可以分享景区的收益。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居民 鲍玉荣:对对对。

记者回乡手记

这趟回乡我认识了一个新的黄陂,一个IP更加多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这里除了大家熟悉的23个木兰系景区,还有接连出圈的旅游新地标让游客想来,有便利的公共交通让游客方便到来,有高品质又多元的住宿让游客愿意留下来。众人拾柴火焰高,越来越多的人烧旺了黄陂文旅产业,也分享着这里火红的收益。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珣 谭思为)

责任编辑 唐元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