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咸宁通山:文明芬芳竞花开

云上通山  2025-01-23 17:12:42
分享到:

 一城之美,不仅在于颜值,更在于内涵。

咸宁通山,既有一条条街巷干净整洁、一个个村庄如诗如画、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的颜值之美,更有身边典型层出不穷、惠民活动精彩纷呈、精神风貌向上向善的内涵之美。

文明是美好,更是力量。近年来,通山县把为民惠民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持续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文明培育 发挥榜样力量

“孩子你好,我是徐桂梅,希望未来你也能把善良和爱心传递下去,未来做新时代的‘中国好人’。” 2024年10月31日下午,在咸宁市“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通山县“凉茶奶奶”徐桂梅通过视频为好少年寄语。

精神文明建设,建的是信仰、信念、信心。通山县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常态化开展慰问和帮扶活动,邀请10余名先进模范出席咸宁市第三届运动会开幕式、湖北省文联“时代风尚”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惠民演出等重大节庆活动,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德”的社会风尚。

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全民实践,身边好人在通山大地不断涌现。义务送茶36年,践行承诺传承善行的“凉茶奶奶”徐桂梅;村民深夜求救,冲进火海救出4名儿童的“救火英雄”舒诚树;12年无怨无悔,带动热心人士扶危济困的“爱心会长”吴清琼……他们接续传递道德火炬,让群众言行有“镜子”可照、有标杆可学。

思想道德建设也引领着孩子们追光前行。“今天被聘任为阳光护旗手,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通山县景元小学五年级(1)班同学陈慧果在“阳光少年护旗手”聘任仪式上说道。

2024年,通山县持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高标准开展“开学第一课”“向国旗敬礼”“小手拉大手”等教育实践活动,举办优秀心理剧交流分享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训会、阳光少年护旗手聘任仪式,通过培根铸魂“强苗”、传统文化“润苗”、典型选树“育苗”、心理服务“护苗”,让每一朵花都能沐浴着阳光尽情绽放。

文明实践 融入群众生活

台上快板、歌舞、移风易俗宣传接连上演,台下观众开怀大笑、拍手喝彩,欢声笑语连成一片。前不久,在通山县闯王镇苦竹林村,“弘扬时代新风 共筑美好生活”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圈粉”不少。

通山县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功夫,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创造激发文明实践生命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浸润群众生活。

当夜幕悄然降临,通山县万成广场的热闹才刚刚开始。“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迎国庆·逛夜市”活动在张灯结彩中火热“上线”,红旗飘扬、人群熙攘、灯火氤氲、食色声香,这个山城夜晚迎来了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我感觉活动烟火气息挺足的,很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不同的摊位百花齐放,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市民李卉高兴地说道。

一个个遍布城乡的文明实践阵地,拓展到社会单元细胞,织密了基层的阵地网络。以新老场馆联动的形式,围绕“我们的节日”,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流动文明实践夜市”“文明新风进万家”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以文艺汇演、文明集市、理论宣讲等形式服务群众近12万人次。

一项项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的主题项目和创新场景,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逐渐成为通山人民宣传理论政策的讲台、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创建 擦亮幸福底色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也是一座城市的内在灵魂。

夜幕下,通羊河灯光璀璨,老城“见缝插绿”,城郊“揽山入城”,推窗见绿、转角遇景成为群众日常……

文明浸润传承其美,成风化人璀璨其光。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从“一处美”到“一片美”,通山县大地充满生机活力。

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四会”的引导管理作用,让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上墙进户”,用好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阵地,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普及。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积极参加湖北省“传家训 立家规”万户家庭讲家风活动并展播优秀获奖作品,成功举办“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最美楼栋长”发布仪式,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筑牢社会文明的基础。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各文明校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通山独有的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到烈士陵园、冷水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楚王山革命烈士纪念园等地参观学习近万人次,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山城通山,我们有礼。文明通山,你我同行。”如今的通山,文明已成为一种习惯。餐馆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深入人心;马路上,斑马线成为城市文明线;景区内,“带着文明去旅游”渐成共识……每一个个体的“小气场”,汇聚成为社会文明的“大气候”。

(通讯员  成柏蓉)

一审:张洁

二审:唐成

三审:阮班新

责任编辑 梅媚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