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万亿”看昂扬向上的湖北 | 协同共进 区域发展 多极支撑
湖北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也是17个市州竞进提质,区域协同发展的结果。2024年,湖北承压向前,龙头引领、梯次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汉襄宜“金三角” 武汉龙头领舞
打开湖北地图,武汉、襄阳、宜昌三城,分处东、西、北的中心位置。以这三城为顶点、江汉平原为腹地,合围而成的三角区,是全省乃至全国版图的心脏地带。2024年,武汉GDP预计突破2.1万亿元,襄阳、宜昌预计均可突破6000亿元,汉襄宜“金三角”经济总量达到3.3万亿,占全省6万亿元GDP的约55%。
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规划所所长 孙俊聪:汉襄宜“金三角”突出极核、突出重点,协作的力度会更强,协作的空间会更大,带动一批重大的区域战略落地实施,形成一个在中部地区的重大支撑。
汉襄宜“金三角”,武汉要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武汉是全省科技创新的主阵地。2024年,武汉光电子产业增速和贡献均位居各行业首位,成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独树一帜”的背后,是产业链企业变竞争为竞合,蹚出了谋新破“卷”的新路。过去一年,武汉70多个“追光”项目错落有致,靶向不一,从“点上开花”迈向“链上成景”:锐科守住特种光源、逸飞聚焦新能源电池、帝尔锚定光伏赛道,都保持了稳增长。
武汉还优化升级“链长+链主+链创”融合机制,探索联合招商、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合作模式;支持襄阳、宜昌重点企业在汉举办供应链大会,建设全国供应链组织中心,共同打造支撑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金三角”。
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规划所所长 孙俊聪:武汉是要打造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襄阳和宜昌是要建设省域的创新中心、区域的创新高地,来形成整个有影响力的科创“金三角”,围绕着湖北省的“51020”的产业集群,三地在产业发展上的特色非常鲜明。
襄阳强化支撑 做强汽车转型
汽车产业是襄阳的龙头产业。2024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达到7.2万辆,同比增长113%,智能网联汽车产量预计超过2.2万辆,同比增长15%。
襄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黎东:以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为契机,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加快推动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发展。
2025年,襄阳要拉升标杆、勇争一流,发挥好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努力打造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联动鄂西北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典范。眼下,以汽车产业为核心,襄阳与周边城市形成协同发展之势。十堰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乘用车,随州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制造与推广,力争到2025年专用汽车年产量超过25万辆。“汉孝随襄十”,合力竞逐汽车新赛道。
湖北新火炬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周波:与十堰(东风)锻造以及黄石、孝感等配件供应商进行协同发展,新能源产品占比达到了44%,销售营业额达到15.4亿元。
宜昌绿色崛起 增强后劲
宜昌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在松滋宜都协同发展示范园,一个年产612吨半导体级硅烷特气项目已经完成场平,这是“宜荆荆”都市圈首个跨市州“飞地”项目,将带动化工转型、半导体特色行业聚集发展。
宜昌宜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王小明:充分利用宜荆荆都市圈合作机制,加强与武汉、襄阳都市圈化工、电力冶金等领域企业合作,增强湖北电子化学品专区品牌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
2024年,宜昌坚持做绿产业,推动绿色化工加快向新能源新材料裂变跃升。同时,以东部产业新区为依托,做大做强“宜荆荆”磷化工、“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等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当枝松宜东”百强聚集区建设,持续夯实金三角的实体根基。2025年,宜昌将发挥独特优势,推动整体提升,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努力打造成为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规划所所长 孙俊聪:宜昌的磷化工、荆州的煤化工、荆门的石油化工,形成了绿色化工的产业集群,成为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
金三角紧密合作,激活发展动能,17个市州也竞相发力,奋勇争先。荆州打好工业突围战,奋力冲刺4000亿;孝感、黄冈突破3000亿元大关。仙桃瞄准两个“百亿增量”“奋勇争先”;鄂州加快建设“两区一枢纽”;黄石推进工业提质倍增.....各市州因地制宜培育根植性主导产业,加快壮大40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一幅各地协同融通、竞进提质、竞相发展的活力画卷,正在荆楚大地铺陈开来。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杜瑞雪 尚大原 李晓雨 郑莉莉 彭瀚 宜都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