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在天路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一曲悠扬高亢的《天路》,引发了全场观众的共鸣,慢慢由独唱变成了合唱。唱到动情处,身边的老西藏们已是热泪盈眶。《天路》将现场氛围推向了高潮,也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那魂牵梦绕的雪域高原。
还记得刚到西藏工作时,每次下乡我都习惯坐在副驾驶。一是视野开阔,可以饱览窗外的如画风景。二是方便跟司机师傅聊天,避免大家一起打瞌睡。但连续走过几次挂壁盘山路后,免不了有些后怕。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曲松县和加查县之间的盘山路上,当时车的整个右前轮都孤悬在崖壁之外。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我,已经明显感觉到车辆开始向右前方倾斜下坠。幸亏藏族司机沉着冷静,凭着经验猛打方向盘才避免了险情。
2016年冬天的一次出差途中,司机师傅们出发前特意准备了好多香蕉。问及原因,才知道是附近修路和水电站施工影响了野生猕猴的栖息地。因冬天食物匮乏,上百只猴子在猴王的带领下沿途“拦路设卡”。有几只领头的猴子跳到了汽车的引擎盖和挡风玻璃上,甚至试图砸开车窗闯进车里。当司机们留下“买路财”后,猴群便乖乖地为过往车辆放行。在司机师傅们眼中,西藏遍地都是“牛警官”和“羊警官”。每当有牛群和羊群经过时,他们都会停车礼让,静静地等待“牛警官”和“羊警官”先行通过。“牛警官”和“羊警官”们,也时不时提醒着司机师傅们,千万不要打瞌睡和超速行驶。
2017年8月,在陪同北京的工作组赴察隅县调研的路上,我们乘坐的车辆先后两次在挂壁公路上爆胎,悬崖落差足有数十米,下面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水。由于路况极差,车辆一直颠簸前行,即便是有经验的司机师傅对此也毫无察觉。所幸一位藏族牧民及时发现,骑着摩托车一路追赶上来告知我们险情,才避免了一次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几年后,当我们同车的三个人再次见面时,都纷纷调侃那次经历是“生死之交”。遗憾的是,当时惊魂未定的我们,甚至没来得及问那位牧民恩人的名字。
西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大的危险也在路上。据统计,因交通事故而牺牲的在藏干部比例最高,甚至超过了高原反应的牺牲比例。孔繁森、钟扬、尼玛扎西……这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永远定格在了路上。很多人经常会问我一个投资效率问题:为什么国家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去修那些人迹罕至的公路和铁路?我想,这个问题在经济学上也许没有合适的答案。对修路的偏好,应该是深深镌刻在一辈辈老西藏骨子里的执念吧。
八宿县“怒江72拐”附近,有座著名的怒江英雄桥。每当有经验的司机经过时,都会朝向一座废弃的桥墩鸣笛致敬。桥面上经常摆有鲜花、烟酒和水果。据司机师傅们口口相传,当年修筑怒江大桥时,一位工程兵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直到水泥凝固也未能将他救起。为了不影响大桥的工程进度,战友们最后含泪将战士遗体浇筑进了桥墩,成为318国道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墨脱县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因为山高路险,海拔落差极大,地震、滑波、塌方、雪崩、暴雨频发。据说当年有位英雄驾驶员,将一辆解放牌汽车费尽千辛万苦开进了县城,但直到车辆报废也没能再开出来。从1961年至2013年,国家用了52年时间,终于修通了全长117.28公里的扎墨公路。2021年5月,派墨公路全线贯通,与扎墨公路一道构成了进出墨脱的交通环线,彻底摘掉了墨脱县“冬季孤岛”的帽子。
路在和平时期是风景线和补给线,在大灾大难面前就变成了生命线和战略线。2025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6.8级强震袭击了宁静祥和的定日县。震后的断壁残垣,亲人的生死别离,伤者的呻吟呼唤,一幅幅画面通过互联网传至四方,刺痛着每一个心系灾区人们的心。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与时间赛跑,第一时间修复了通往震中的救援通道,源源不断的救援物资、应急设备和救援队伍,顺利运抵灾区的每一个角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通车70年来,国家累计为西藏公路交通投资3250.96亿元。时至今日,“两路”仍然承担着进出藏90%以上的货运任务。2021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两路”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1年6月,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动车组驶上雪域高原。由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构成的“Y”字形铁路骨架,为雪域高原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风景线。记得当时许多藏族小朋友,激动得用稚嫩的画笔,手绘了一幅幅复兴号通车图以示纪念。
如今的西藏,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187.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2.33万公里。一条条天路就像一根根毛细血管,延伸到了肌体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每一寸神圣的净土。也宛如一条条金色的哈达,将幸福和安康传递给每一个雪域高原的匆匆过客。在这一条条曲折的天路上,既会迎来阳光雨露、岁月静好,又会遭遇千沟万壑、漫天风雪。但永恒不变的,依然是那些迎难而上、前仆后继、负重前行的一代代高原赶路人。
(作者 李超 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