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文化中国行 | 湖北越调 古调新声

长江云新闻  2025-01-09 20:15:56
分享到:

襄阳老河口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老河口市豫剧团,因二十世纪用板车拉道具而得名“板车剧团”。如今,青年演员们在剧目中用“青春化语态”为湖北越调注入了全新活力,每年160多场的惠民演出和上百场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湖北越调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一招一式,一曲一调,华服在身,粉墨登场。喊嗓、练声、下腰、翻跟头,老河口湖北越调传承中心的“早功课”每天早上七点,就正式开始了。相传明代末年开始,陕西秦腔传入湖北西北部的老河口、谷城一带,形成了湖北越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观众减少、市场萎缩,湖北越调发展一度陷入生存危机,最艰难的时刻,剧团基本上就是四分五裂,所有演员、乐队都在外面自己搞自己的商演,所有职工每月仅能够拿到300到500元钱的基本生活费。

改变是从2014年开始的。当年,时任剧团团长王新民决定排一部戏参加湖北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艺术节,面对资金缺口,王新民带头捐款,硬是憋着一口气,把一部农村题材的小戏《看孙孙》一炮打响。

《看孙孙》是一出现代生活剧,讲的是一对夫妻给孩子过“百日”,城里姥姥和乡下奶奶一起来“看孙孙”的故事。有钱的姥姥送来大红包,受到热情接待,乡下奶奶给出自己辛苦积攒的500元却被奚落羞辱。贴近生活的场景,激烈的戏剧冲突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参加展演时,短短25分钟的小戏,观众鼓掌11次,并荣获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

《看孙孙》取得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剧团职工的信心,大家制定了新的目标——振兴湖北越调。但是要振兴湖北越调,演员是关键。2015年,老团长王新民到全国各地艺校物色演员,分三批招进来二十多个青年戏曲人才,并争取到的20套公租房全部分给青年演员,工资也向他们倾斜。

剧团骨干孙帅康就是那时招来的。为了让古老的越调焕发新生,孙帅康和伙伴们根据年轻人嗓音特点不断创新剧目,并将其它剧种优秀传统剧目“移植”编排,几年时间里,恢复、创造了10余台小折子戏、2部现代戏等,“圈粉”了不少年轻人。

襄阳老河口市湖北越调剧团副团长孙帅康告诉记者,过去他是一名豫剧演员,到了老河口之后,要学习湖北越调的唱法。但是湖北越调和豫剧在高音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湖北越调最大的特点就是翻高音,需要翻8度的唱。那时候团里面的老师是一句一句的教他们,也就是在那时,全团上下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聚才如聚宝,一批青年演员很快成为老河口市湖北越调剧团的“台柱子”。他们将经典戏曲进行改编,推陈出新。《徐策跑城》《活捉三郎》《伐子都》等几部经典的传统戏剧,在他们的改编下,不仅保留了原有剧目,更是增加了湖北越调的绝活,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而这段时间,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现代戏剧《百里丹渠》正在加紧排练,这部剧生动展现丹渠建设者让鄂北岗地变成江南水乡的伟大实践,也将于1月10号在第五届湖北艺术节上演。

老河口市湖北越调剧团团长苑立珍介绍说,下一步,他们将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湖北越调、爱上湖北越调,并通过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为湖北越调注入了全新活力。

(长江云新闻记者 甘泉 廖云翔 老河口台 通讯员 李雯艳)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